岁月荒凉如你

首页|玄幻|仙侠|言情|历史|网游|科幻|恐怖|其他

岁月荒凉如你 > 关于北宋所谓“路引”的问题

关于北宋所谓“路引”的问题

    路引这个东西显然不是北宋的。但北宋有没有与此相同的东西呢?    这实际上就是户籍管理,以及人口流动性控制的问题。    目前百度问到的,大多都会说没有,然而这不对的。    关于这一块,首先要说户籍的等级分类。    上等户:官户、地主,以及一部分交税交得特别多的杰出贡献户,自然不用讲。衙门里高喊威~武~的那些家伙,以及大保长为中心的团练活动(林冲之类的教头,其实就是身在禁军,却负责去教民团武艺的教官),这些日常事情都是由上等户男丁来充任的,这群人,是社会中坚,不能动的。他们自己也不乐意挪窝。    下等户,主要就是佃客和浮客。    史有明载,说浮客可以自主离开当地,去别处打工。(大宋执行这条政策,原因是纵容土地兼并,土地兼并了自然要允许浮客挪窝。不然社会会倒退回奴隶制时代。)    这便是北宋没有路引这个说法的由来。但事实不是这样。    官方法式有规定:客非当时徙者,主家不得阻拦。    这话的意思是:正当农忙时令时,一切农业人口皆不许乱跑。(农时误不得啊。)非农忙时,浮客要迁徙,地主不得留难。(留难了这些人就成为事实上的部曲奴隶了。)    这具体放行的方式是,刑条上写明了的,主家须出具“凭留”,这个凭留,显然是个描述词,并非官样定义。    具体这东西按大宋语法该叫个啥,似乎应该是“xx照”,这也就是放行的签字条。    (护照那个照字,就是这时候兴起的。各种合同,都叫做立此存照。)    然后这个条子,要去里正和县衙备份盖章。这便是农业浮客迁徙时必备的路条。    农业浮客,在北宋人口占比极大,30-40的样子。    这帮人的安置管理成功与不成功,就是宋朝兴衰的关键。事实上是不成功,所以北宋垮掉了。穿越客要想拯救大宋,还非得解决这个问题不可。    除了帮忙种田打谷的农业浮客问题(这类种田的时令型帮佣浪人,搁在民国就叫麦客了),另外还有商户、手工业者(机户、匠户等等)、以及来到大城市打零工的浮客问题。    坐商,大多数在籍的手工业者,也是不许流动的。    瓦子小姐、茶行掌柜、机户、匠户这些都是一年几次要交税。还要服至少两次徭役的技术工人,不能随时找不到人。    譬如,匠作坊(将作),在徽宗时代绝大多数是高俅的军队在干活。史载常有七千将作军。但仍有时候会干不过来,这就要征发劳役。这徭役是庶民义务来的,不可逃避。只有读书人和贵族可以免役。    只剩下行商,和流浪打工仔可以流动。    行商又是怎么流动的呢?    1、法律规定:野生商人到埠,首先必须自觉去相关行会那里报明一切相关资料、上交规费。不报犯法。    2、报完了行会,还得在行会工作人员的陪伴下,去官府报备。(事实上是把农村保长制度,搬到城里适用于流动性的行商行业。)    3、所有郭户、商户、店家,所有城市常驻户口,门口皆要自觉悬挂户牌,牌子上写明全家男女的年甲、胖瘦、有痣无痣、单双眼皮这一类的醒目特征。倘有亲友来投,随时添上。有人离开,也要注明。发现隐匿不报的,付有司依式论罪。    (大宋在刑律之外,另讲究一套“法式”。法外之法,类似于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这户牌体系,倒是挺有脑洞的自助式先进管理模块。(网吧上网自觉登记身份证,这一招应该就是北宋的首创了)。    4、官差随时抄录以上自助式户牌信息。遇到流民,随时问讯家人口数及状态讯息,发给与户牌同款的浮客牌、工人牌。(略等于暂住证。暂住满一年的转为当地正式的下等杂户。)    暂住者欲迁徙者,也须自觉前往县衙备案。销去旧牌,给发新的“自由行”凭照。(出国护照?)    除此以外,还有一类就是阿辣伯、西域外商,以及海商。这个管理得更严一些。不再详细冗述。    也就是因为这样的管理办法,所以宋徽宗崇宁年间敢于把人口户口数据统计为:户二十六万一千一百一十七,口四十四万二千九百四。    都精确到个位数了。虽然这数据肯定是有水分。但站在官面上讲,制度起码是在理论上能掌握人口状况的。    所以,无路引,想到浮梁买菜去,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不可能。但西门大官人是很容易办到的。本书设定的武大郎,的确走不掉。除非县衙同意免去或顺延他接下来一段时间的国家义务。    剩下的问题也就只是,北宋的这个xx护照,措辞上叫不叫“路引”了。这个答案很明确,因为没看到史料提及这个说法,所以多半是不叫这个名称的。但这个东西,是有的,不但有,还比本书中说描述的,更复杂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