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社会主义?

首页|玄幻|仙侠|言情|历史|网游|科幻|恐怖|其他

什么是社会主义? > 第11节

第11节

    第一节中国社会主义大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和形成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其科学涵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其理论基础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继承,其时代背景是对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的科学把握,其历史根据是对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其现实依据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对最广大人民共同愿望的科学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看最新章节

    第二节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命题,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全面、系统、深刻地理解和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一理论体系,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邓小平理论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平和发展的时代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依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现实依据。

    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强调全党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开创了我国历史发展的新时期。

    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概括了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过程中,发挥和发展的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这些观点构成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

    1992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讲话中,从理论上深刻地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了新境界。同年10月,党的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做了系统概括。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科学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1999年又载入宪法。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包含着丰富的内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邓小平理论体系还包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理论。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党的十五大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是这样论述的: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这是党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中国共产党是非常重视理论指导的党。中国人民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这两大理论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邓小平理论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邓小平理论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衰成败,对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进行正确分析,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理论指引我们进行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逐步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一系列重大转变,使我国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大台阶,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

    邓小平理论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尽管现在国际国内的形势比较当年有很多新变化,但是邓小平理论为我们确立的基本思想依然有着现实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今天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仍然要继续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紧紧抓住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推进思想的解放;紧紧抓住和深入领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基本方针,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贯彻执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紧紧抓住和领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努力完成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任务等等。这些根本性的指针,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运和前途,我们不能有任何动摇。邓小平理论内容非常丰富,也非常深刻,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全面、准确、完整地领会和把握其精神实质,紧密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江泽民同志2000年2月25日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从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出发,首次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提出:“总结我们党70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人类又来到一个新的世纪之交和新的千年之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如何更好地做到这‘三个代表’,是一个需要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深刻思考的重大课题。”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中国共产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实行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仍是党在新世纪伟大而艰巨的三大历史任务。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党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

    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第一次提出“三个代表”的要求。

    同年5月,江泽民又指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2001年7月,江泽民在纪念建党80周年大会上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200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阐明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贯彻“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进了党章,2004年又写进了宪法。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把治党和治国、执政和为民结合起来,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互相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虽然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时代课题,但都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都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都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坚持大致相同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脉相承的科学思想体系。

    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都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哲学基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考察当今实际得出的科学结论。

    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都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为实践所检验,随实践而发展,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又具有新的时代内容;既一脉相承,又别开生面,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格。

    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都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就公开申明,自己是工人阶级的精神武器,是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利益的理论和学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代表和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思想,它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具有完全相同的价值取向。

    最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都坚持以通过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根本任务,都坚持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核心价值和最高命题,都坚持完全相同的基本原理和最终目标。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具有的基本点,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品中都有论述,但是,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坚持党的先进性相联系,上升到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高度,上升到党的指导思想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又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之一。

    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实际,为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新的理论概括。

    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最终奋斗目标,根据实际制定和实施推动我们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战略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养分,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了新的理论要求。

    第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在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打开了新的理论视野。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理论指南。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基本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

    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明了党的建设总目标。江泽民指出:在世界风云变幻的条件下,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变革中,“要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总目标的提出,为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使我们党更好地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指明了方向。

    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致力于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对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

    第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衡量我们党执政治国兴衰成败的标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是否符合、能否真正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执政治国兴衰成败的标准。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问题,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揭示了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党的先进性的内在联系。一方面,只有坚持“三个代表”,才能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另一方面,只有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才能使我们党真正成为坚持“三个代表”的先进政党。

    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统一起来,从物质基础、文化支撑和社会基础方面揭示了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基本途径,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只有具备雄厚的物质基础、强大的文化支撑和广泛的群众支持才能够实现,确立了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

    5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江泽民多次指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的高度概括。

    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揭示了我们党的立党之本,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总结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史经验,党的历史使命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当好“三个代表”。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就在于当好“三个代表”。

    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揭示了我们党的执政之基,进一步回答了党应该怎样执政的问题。先进生产力是执政的物质基础,先进文化是执政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撑,人民群众是执政的群众基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根本上说明了我们党执政的基础、执政的内容、执政的任务和执政的要求。只有坚持“三个代表”,当好“三个代表”,掌握好人民赋予的执政权力,我们才能不断提高执政水平,巩固执政基础,稳固执政地位。

    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揭示了我们党的力量之源,进一步回答了党怎样保持先进性和生命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历史使命、历史地位、历史作用,始终是与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的。党的先进性从根本上就表现在“三个代表”上,党是否切实保持了先进性,也要以“三个代表”为标准来衡量。只要始终坚持“三个代表”,我们党的活力就不会枯竭,党就会永远生机勃发。

    三、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1)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是一个在实践中逐渐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党的文件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并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2)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同时,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过这个实际。

    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现实基础。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重要借鉴。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证明,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增长,而应该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就决定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必须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正是在深刻总结世界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之一,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执政以后,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有序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看最新章节

    &rr;  →

    <a href="/nep;title=《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章节有错误&ntent=《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章节《 第11节》有错误,具体错误是:" target="_bnk">错误/举报</a

    新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