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局被活埋,洪武求我称帝

大明:开局被活埋,洪武求我称帝 > 第二十五章:朱安心中的大明帝国

第二十五章:朱安心中的大明帝国

    “老爷子,我都说了这么多了,你可千万别做傻事。”

    朱安有些不信的说道,他已经想尽了办法,但在如今的制度下,根本没有任何漏洞可钻。

    他现在于南京城,经过前面的两次事件,虽说出门少,但认识的人可不少。

    本来红火的茶楼就引来了不少的嫉妒,偷摸穿衣肯定不行,朱安敢保证,绝对有人举报。

    “行了,你就别管了,你到时候等着,肯定不会有问题。”

    朱元璋笑嘻嘻的说道,看到朱安有些不相信的目光,心里头却感觉特别的舒坦。

    就好像刚才李善长的事情,给扳回来一局似的。

    “得了吧,就陛下如今这制度,能有什么法子可想。”

    朱安瘪瘪嘴说道。

    “咦。”

    朱元璋轻咦一声,他感觉到似乎大孙对自己定下的制度十分不满。

    难道是因为商人地位太低的缘故。

    一时间,朱元璋眉头微皱,这样的感觉可不好,他之所以轻贱商贾。

    一方面是因为受到过商人的迫害,心里头有着很强的阴影。

    身为皇帝,当然不会把所有的商人都拍死,比如自家的大孙,虽然也是个商人,但肯定是个好商人。

    不过总体的来说,绝大多数商人在朱元璋眼里,都是投机倒把,奸猾之辈。

    再者就是,这要是都是行商了,那土地里谁去种粮食。

    朱元璋心中暗道,农业才是国本,现在的大孙不懂,咱可不能让他走歪了,日后继承大位,把商人的地位提高,那影响可就大了。

    想到这里,朱元璋对朱安认识嘱咐道:“咱陛下定下的制度,我看你似乎有些不满,可是觉得不行。”

    “还是你觉得商人的地位太低了。”

    说到后面这句的时候,朱元璋的神情明显严肃了很多,大孙的心思,可不是什么小事情。

    朱安闻言,转头诧异的看了眼黄老爷子,随口说道:“这制度肯定是有问题的。”

    朱元璋面无表情的问道:“那你给咱说说,是哪块出了问题。”

    朱安也没多想,直接说道:“老爷子可曾读过史书。”

    “《吕览》,《史记》,《金史》,《元史》这些,咱都读过。”

    朱元璋回道。

    虽然朱元璋是平民出生,但从小就酷爱读书,到了中年即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写文章,而且还能填诗做赋,吟诗联对。

    据史料记载,朱元璋一生写下大量著述,除《御制文集》外,他还亲趣÷阁撰写了《资世通训》、《祖训录》、《皇明祖训》、《御制大诰》、《大诰武臣》、《御法洪范》、《御法道德经》、《集注金刚经》、《周颠仙人传》等等著述。

    即便如今,都已是古稀之年,政务繁杂的情况下,朱元璋依然会抽出不少时间来读书。

    朱元璋的成功,确实有一部分运气的成分,但跟他的学识是分不开的。

    不然也建立不了如此完整的大明制度体系。

    “既然老爷子读过史书,可曾听一句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朱安面色也开始认真起来,对朱元璋问道。

    “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朱元璋的面色,顿时就阴沉了下来,冷冷的说道。

    “陛下如今的制度,看似完善,实则留下了非常严重的问题,短时间内看不出来,但是时间久了必然会出事。”

    “这商人的儿子是商人,匠户的儿子只能是匠户,军户的儿子只能是军户,看似美好,实则有一个很大的隐患。”

    朱安直接无视了朱元璋的神情,他知道老爷子定然是极为相信朱元璋的。

    自己对朱元璋定下的制度提出质疑,心中肯定不爽。

    “哦,这不是很好吗。”

    朱元璋淡淡的回道,心中却是想着:这还不是想着让子孙们,永远在这皇位上。

    朱安摇摇头,道:“人心。”

    “老爷子觉得,每一个军户的儿子都想当军户吗,每一个商人的儿子都想当商人吗。”

    “我的父亲是商人,所以我也成了商人,连考取功名的资格都没有,这对于我公平嘛。对于这些出生的人,公平嘛。”

    “假若大明长治久安,也就罢了,一旦有特别重大的天灾**,其中的影响,必然会冲击整个大明江山。”

    朱元璋听闻,却是怒气收了许多,其中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朱安拿自己在打比方。

    这就让朱元璋的心中,有些心疼了。

    总不可能去怪罪收留朱安的那个行商,说你一个低贱的商人,怎么能收留咱的大孙?

    朱元璋还没有老糊涂,所以在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心中的心思,自然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自家大孙如此有才华,却被困于商籍身份无法施展,转而想之,一些有为的年轻人,自然也会如此。

    那些士族的后代,一个个就真的很能读书吗。

    朱元璋一下子就意识到,自己的制度,好像确实存在了漏洞。

    朱元璋确实聪慧,定下这个制度,一方面是想着后世子孙江山永固,一方面也是受到了历史的局限性。

    而能够看到这个问题的大臣,要么被朱元璋杀了,要么就是不敢开口,或者不愿开口。

    毕竟能够站在朝堂上的大臣,也算是利益共同体,怎么会去拒绝。

    哪怕再差,子孙后代也是士族的身份,而不会沦落到商人平民之流。

    正因为如此,朱元璋的制度就受到了大量群臣的拥护,甚至于包括那些将领们也是如此。

    但是朱安知道,如今朱元璋的制度,跟身毒那边的种姓制度有什么区别。

    后世的印度是什么样的,朱安哪里能不知道。

    如果大明的制度永远的存在下去,那么华夏,便是第二个身毒了。

    当然,这些事情,以华夏的文明传承惯性,最后都会修正,后世的大明皇帝,也会进行一些改变。

    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限制大臣的权力,然而明朝中后期,内阁比以往的任何丞相都更专权。

    朱元璋严令太监不得干政,可是明朝后期的太监们,一个个都是牛上天的人物。

    比如后期自称九千岁魏忠贤,大明第一个专权乱政的大太监王振等等。

    甚至于到大明中后期的时候,他的这套制度连在位的皇帝都不在乎了。

    朱元璋沉默了许久,他没想到自己呕心沥血,为了子孙后代撰写出来的制度,却存在着如此大的问题。

    良久,朱元璋面色缓和,轻声问道:“大孙,你给咱说说你的看法,陛下这制度,要如何修改才行。”

    说完这句话,朱元璋的心都空了,甚至有着少许的迷茫。

    他面前的,是自己的大孙,是日后大明帝国的继承人。

    如果是别人,直接拖出去斩了。

    可是要是大孙不认可这制度,自己百年后,继承皇位的大孙,将自己的制度全部推翻,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朱元璋也是能听取建议的人,不然也打不下偌大的江山,此刻他更想知道,大孙心中的大明,应该是怎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