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燎原

大宋燎原 > 第十七章 心动

第十七章 心动

    马扩眯起眼睛,瞳孔微缩,看着徐宁的背影,沉吟不语。

    徐宁转身,盯着马扩说道:“马大人想以信王的名义号令两河豪杰,志向与格局未免太小了些?”

    马扩心中震动,不知徐宁为何能准确猜出自己的心思来,而且听他的语气,显然图谋更大。

    马扩依旧沉默不语,徐宁本来就打算单刀直入,继续说道:“康王虽然即位,然胆小怯战,畏金如虎,宗泽数次上书,力奉康王还京,然康王忧虑金人攻势,反而跑去了扬州,随时准备南逃,两河之地与京东京西豪杰百姓皆生悲凉。马大人以为,这样的皇帝,这样的大宋还会有希望吗?中原百姓还有希望吗?河东河北还有希望吗?”

    马扩依旧沉默。

    徐宁只当不见,继续说道:“康王懦弱昏庸,唯有另寻出路,两河才有光复之望。”

    马扩望着徐宁,说道:“殿下是真的,绝不会有假,这事也做不了假,而且我与殿下谈过,他说若无他九哥康王即位,大宋早已亡了。他愿奉康王为主,辅佐康王,收复两河。”

    徐宁不以为然,看着徐宁说道:“我只想知道马大人是怎么想的,有黄潜善、汪伯彦之流得势,在李纲大人已遭贬黜的情况下,马大人认为康王会支持宗泽收复两河吗?”

    马扩看着徐宁,平静的问道:“这是五马山红巾军的意思吗?”

    徐宁摇了摇头,说道:“这事还未与赵大人、岳统制他们商议,只是我的意思。”

    马扩嘴角露出讥讽之意,反问道:“凭什么?”

    徐宁忽然笑了起来,说道:“昔日太祖黄袍加身,他的子孙再做一次,也算不得什么,金人南征,康王只顾着自己逃命,压制两河忠义之气,无异于自绝于民,此时若有信王位登大统,振臂一呼,失去依靠的两河义士必将纷纷来投,到时还都开封,招揽京东京西与两河豪杰,择机北伐,必可得中原人心向背。”

    马扩泼冷水道:“如今天下皆奉高宗为正统,即便他的表现差强人意,架不住他已抢了先机,此时金人南征,国家危急,信王出来与其争位,反会受天下人指摘。”

    徐宁早有定计,说道:“开春之后,金人肯定会恢复攻势,此时不要说皇袍加深会令大宋陷入内斗与混乱,便是信王在五马山上的消息泄漏,金人只怕也不会坐视。机会还需等待,今日只想知道马大人的想法。”

    马扩目光闪烁了几下,说道:“在山上的日子还长着呢,容我想想。”

    在他本来的计划中,是以信王为旗帜,在五马山振臂一呼,两河豪杰必定闻风而聚,到时便有足够的力量在两河地区对抗金人,即便事有不谐,也可以退往黄河以南,或干脆去找高宗。

    徐宁看着马扩,再加了一句,说道:“自古皇帝皆恋权,而自太祖立宋,本是黄袍加身,故以文制武,不愿武将势力过大,马大人是个聪明人,你认为高宗会放心宗泽拥兵百万,会看着一个同样有着做皇帝法统的信王带兵南下?”

    听到这里,马扩脸色才真正变了,他年轻时,便得太上皇重用,往来宋金辽三国,接触的都是当世风云人物,金太祖阿骨打与他的那一帮个个堪称英雄豪杰的兄弟子侄、辽国灭国之前最为厉害的燕王耶律淳、林牙耶律大石,宋朝的两任皇帝,全程参与了宋金海上之盟、游说北辽、随金破燕(燕京)、靖康之难等所有重大历史事件,曾与太上皇、阿骨打、完颜宗翰、耶律大石、种师道等人有过较深的交往。

    这样的人物,自然拥有非凡的见识与政治头脑。

    徐宁所言,也正是马扩心里一直在担忧的。

    去岁靖康之难前夕,高宗以天下兵马大元帅之位聚兵大名府,有足够的能力解开封之围,却一直带兵游走于京东各地,坐视不救,二圣北狩之时,他立即在应天府即位,又暗中下令,不许各地官军与义军听从宗泽之命在途中截救。

    高宗的心思,天下稍有见识的人都看得清楚,更何况马扩这种政治风云漩涡中洗澡过来,成了精的人物。

    以前只有康王赵构,天下人都没得选,但现在有了信王赵榛这第二个选择,自己要怎么选?

    他找到赵榛后,交往日久,对赵榛了解日深,至少,他不忍心见中原陆沉于金人之手,也记挂在金国受苦受难的亲人,他一心想组织人马,抗击金人,收复故土,救回亲人。

    马扩也曾隐讳的提过让赵榛另立的意思,却被他一口拒绝,他相信自己的九哥不会坐视大宋半壁江山沦丧,百姓蒙难,不会忘记北方受苦的亲人,一定会励精图治、组织大军北伐的,而他自己,则愿为九哥前驱,在两河组织义军,策应北伐大军的到来。

    马扩就此断了这个念头。

    如今徐宁黄袍加身的提议,令马扩心里也有了松动,信王赵榛比如今的高宗更适合领导抗金大业,以前赵榛不愿,马扩便没再想,但要是借五马山红巾军之力,强行推赵榛上位,造成既成事实呢?

    马扩看着徐宁,忽然笑了起来,说道:“马某虚长些岁月,便称你一声老弟,以后我们兄弟多亲近亲近。”

    徐宁急忙揖手一礼,说道:“徐宁见过马大哥,小弟也正有许多事想向马大哥请教。”

    马扩哈哈大笑,说道:“好说好说。”

    两人相视而笑,自此有了一份默契在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