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隋王朝

大隋王朝 > 185萧太后临阵换主将,隋唐军激战恶阳山

185萧太后临阵换主将,隋唐军激战恶阳山

    萧嗣业舞剑正在兴头,一个不留神,险些刺中刺送信的侍卫,得知奏报十万火急,萧嗣业闪身收剑,让侍卫速报太皇太后和隋王。

    这个侍卫慌里慌张,屈膝跪倒,面色焦虑,拱手奏道:“启奏太皇太后、隋王殿下,唐主李世民调遣六路总管,共十万大军,越过长城,向漠北杀来。”

    “啊?”萧珺问道:“再探。”

    “遵旨。”

    侍卫匆匆退下,大殿之上,四座无声,一片寂然,幽冥的灯火,摇坠着这个不安宁的夜晚,众人眼神齐望着太皇太后。萧珺面色严肃,目光冷峻,群视众臣,问道:“三年前大汗在渭水歃血为盟,大唐向突厥纳贡称臣,当时哀家就觉得,其中必有缘故,如今李世民雄心不已,背信弃义,兴兵北上,如之奈何?”

    两侧的藩汉臣子,你看我,我看你,两眼发呆,一言不发,唯有站在一旁的萧嗣业正逢年少气盛,身上透着一股子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萧嗣业看众人茫然,便作揖奏道:“李世民出尔反尔,失信于天下,侄孙儿原为先锋官,请旨出战!”

    “嗣业你还年轻,大丈夫在世何愁不能建功立业。”萧珺道又对康苏密说道:“康苏密将军,用兵之事还是由你担当吧。”

    “谨遵懿旨。”康苏密道。

    萧珺担心萧嗣业年少冒失,终究还是把迎战唐军的这个包袱扔给了康苏密,准备让康苏密这个突厥人先去淌这股浑水。

    此时天色已晚,萧珺也略感困倦,便散了酒宴,回宫歇息。萧珺和两个侍女正往后宫走,萧嗣业快步追来,跟在身后,急于求见。萧珺停住脚步,转身问道:“嗣业,这么晚不歇息,还有何事要奏?”

    萧嗣业道:“李世民背信弃义,举兵来犯,为何不让侄孙儿为先锋,去打头阵?侄孙儿不解。”

    萧珺打量了一番萧嗣业,使了个眼色,让左右侍女退下,胸有成竹般的说道:“咱大隋能在定襄立国,靠的是谁?咱是靠人家突厥可汗的扶持,凡事先让那些突厥人发话,咱汉人不能太强势。”

    嗣业道:“太皇太后说的也是,但康苏密并无大才,只恐挡不住唐兵。”

    萧珺眼神中似乎浮现着康苏密的容貌,掂量了一下,不屑一顾道:“谁又知道呢,到时候再议吧。”

    “这……”

    萧嗣业搞不懂萧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只是远远望着萧珺和丫鬟的身影消失在夜色之中。真可谓:

    大敌当前总慌张,惟见女主若平常。

    丝毫不显畏敌色,却有暗心思返乡。

    时隔两日,萧珺正在寝宫磨指甲,隋王杨政道急匆匆快步来到寝宫,拱手奏道:“启禀皇祖母,百官齐聚议政大殿,求见太皇太后。”

    萧珺抬起手臂,正反看着指甲,问道:“什么事这么着急呀?”

    政道说:“听说唐军六路大军,有三路直奔定襄而来。”

    “哦……李世民来的还真是快呀。”

    杨政道道:“请太皇太后速速主政吧。”

    “好……..起驾议政殿。”

    太皇太后萧珺坐乘御撵,满怀威仪,驾临议政殿,突厥与汉族大臣们早已来到大殿,交头接耳,嘀咕军情,只闻太皇太后驾到,见萧珺带着杨政道登上丹陛,各自坐下。

    百官叩拜之后,康苏密出列奏道:“启奏太皇太后、隋王殿下,探马急报:唐军节节取胜,唐将李靖、李世勣、柴绍三路兵马,齐头并进,直奔定襄而来。”

    “康爱卿主管兵事,可有退敌良策?”萧珺问。

    康苏密道:“恶阳山乃是定襄城的南面天险,末将愿率兵死守恶阳山,只要守住此山,就可以逸待劳,到时唐兵粮草难济,必然不战而退。故而请太皇太后恩准。”

    萧珺点了点头,说道:“恶阳山险要,定襄城更难。定襄不能没有康爱卿主政,你还是留下吧。”

    “那…….”康苏密心中顿时疑惑,没想到萧珺又改变了想法,临阵换将。看着萧珺突变的决定,满堂众人一时也不知派谁出战合适。

    其实萧珺这次临阵换将,暗中是在戏弄康苏密,萧珺和杨政道祖孙二人都不知兵事,又担心萧嗣业鲁莽大意,所以萧珺便安排康苏密备战,等康苏密说出了其中要害,萧珺立刻改变了主意。

    萧珺说道:“皇侄孙萧嗣业,血气方刚,就赏他个建功立业的机会。”

    “遵旨。”萧嗣业顿时神情焕发,气宇高昂,欣然领命。

    康苏密心机显然多不过萧珺,一个突厥人也没把临阵换将当什么事看,只得留守定襄,发下兵符,命萧嗣业统率五千马步军,赶往恶阳山迎敌。

    定襄城南门,一时间人山人海,人云拥挤,经年不遇征战的定襄百姓,接踵而至,翘首以盼,观望大军出征。

    萧嗣业顶盔披甲,出兵南门,正遇老臣慕容遐匆匆来到,为大军送行。萧嗣业知道太皇太后平日最器重慕容遐,赶忙翻身下马,抱拳问道:“慕容将军前来,莫非太皇太后有何叮嘱?”

    “老臣正为此事而来。”说着,慕容遐从怀中掏出一个锦囊,交予过来,萧嗣业看看锦囊,问道:“莫非有何破敌妙计?”

    慕容遐道:“太皇太后不懂兵事,岂能用计?”

    “若不是计,那是什么?”萧嗣业问。

    慕容遐道:“这是太皇太后密旨,危机之时,依照旨意而行,少将军不可擅自做主。”

    “噢…….嗣业记下了。”

    告别了送行的慕容遐,萧嗣业翻身上马,率军出了定襄,直奔城南恶阳山。后隋兵马陆续驻扎隘口,尽观此山,山壑陡峭,居高临下,易守难攻,萧嗣业喜道:“真乃天赐用兵之地。”立刻传令驻军恶阳山南坡,靠山扎营。

    隋军歇息了半日,便见唐兵呼啸而至,沿途旌旗蔽日,探兵急匆匆跑到山坡上的中军大帐,禀告萧嗣业:“启禀萧将军,唐兵已杀至恶阳山脚下。”

    “来的正是时候,传令备战!”萧嗣业抱起头盔,取下银枪,走到帐外,高声喝道:“备马迎战!”

    恶阳山前脚步马蹄,顿挫急促,隋唐两军迅速列阵,相向而对。只听一阵战鼓雷鸣,隋军旗号,风中招展,马步军列阵山前,刀枪迎着日光辉映,阵中一员上将,银盔铁甲,策马提枪,冲出阵来,正是后隋大将萧嗣业。

    再看唐军阵前,为首一人,年纪五十多岁,须髯垂胸,铜盔素甲,外罩战袍,腰悬宝剑,立马阵前,此人姓李名靖,字药师,三原人氏,乃是大唐定襄道行军总管。李靖见萧嗣业年纪不大,豪气冲天,杀气逼人。用马鞭指着问道:“悬挂隋旗,你是何人,速报名来!”

    “萧嗣业在此,尔等谁敢出战?”

    李靖道:“本帅若不曾记错,三年前渭水之盟,捧血盆的小儿就是你吧。”

    “不错。”萧嗣业言:“既知我名,何不早退,免得血渐刀光!”

    “娃娃。我看你是萧氏宗亲不忍伤害,不如顺应天意,早早归顺大唐!”李靖道。

    萧嗣业大怒,催马冲来:“一派胡言,快拿命来!”

    只见唐兵阵前也杀出一将,年纪四十多岁,掌中一条大枪,拦住萧嗣业去路。

    “来将通名!”

    “皇甫无逸是也。”

    萧嗣业听得此名,多有耳闻,皇甫无逸正是前隋将领,原来此时已经归顺大唐。但是两军阵前,各为其主,二人也不容多说,便厮杀一团。交手数个回合,萧嗣业这才骂道:“皇甫无逸,你本隋将,为何降唐。”

    皇甫无逸挡住一枪:“杨广无道,天下大乱,只得另寻明主。”

    二马错蹬,萧嗣业挺枪压住皇甫无逸:“今日我便要取你首级,祭奠先皇。”二人大战三十回合不分胜负。

    正在难解难分之时,忽然从西面一阵尘土翻滚,隆隆马蹄,震地如颠。后隋兵士眺望西南,又见一支唐军蜂拥杀来,大旗之上,绣着“柴”字,正是驸马都尉柴绍所部将士。

    萧嗣业发觉侧翼有唐兵杀来,赶忙虚晃一枪,驳马而回,下令收兵,退到恶阳山营寨。李靖见柴绍来援,隋兵退回,后隋兵士显然势单力薄,下令攻山烧寨。萧嗣业传下军令,弓弩射之,一通乱箭才射退唐兵,保住营寨。

    萧嗣业据守恶阳山,两军相持不下,僵持到第三日,定襄派来快马,送来急报。一个校尉匆匆来到靠山营寨,气喘吁吁言道:“禀告萧将军,唐将李世勣率兵包抄,合围定襄。”

    “什么?”萧嗣业大惊失色,没想到李世勣进兵如此迅速,如同神兵天降,侧面围住定襄。萧嗣业问道:“太皇太后可有嘱咐?”

    校尉答:“并无嘱咐。”

    萧嗣业双手倒背,在中军帐里来回踱了几步,焦急之下,忽然想起慕容遐曾捎带一个锦囊,内有太皇太后训示。萧嗣业赶忙从挂在墙壁上的包袱中取出锦囊,打开观瞧,定睛一看,里面纸条上书写了八个字:“全身而退,返回定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