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教大唐

调教大唐 > 228.第228章 家国的思虑

228.第228章 家国的思虑

    后世史学家普遍认为,武则天之所以拿不定主意,是因为武则天姓“武”,是“武周”的发派祖,所以继任者也必须姓“武”。  儿子是姓李的,只有侄子是姓武的,所以就只能传侄不传子了。如果史学家的推测正确的话,那么武则天就没有犹豫的必要,直接把皇位传给某个娘家侄子或侄孙便是了,何来的摇摆不定?

    再者,以武则天的政治智慧,以及她喜欢给人改姓的癖好,继任者姓武,完全不是个问题,她完全可以将自己的儿子李显改为武显,不就水到渠成了?笔者认为,后世史学家对武则天内心的推测,实在有失偏颇,因为他们忽略了武则天是个什么样的人。

    武则天阴险、刻薄、狠毒,一生杀人如麻,但反过来想一想,武则天是一个政治家,政治家哪个不阴险、不刻薄、不狠毒?如果武则天谦恭仁厚,不把那些李家的铁杆拥护者清洗掉,她能顺利登基吗?她能当皇帝吗?这就是政治家所谓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她登基之后,虽然还是对拥李派持高压态势,还是有所杀伐,但相比其登基之前,已经收敛了很多,她也知道国家的治理,是需要人才的。

    不容否认的是,在武则天主政的几十年之间,武周的国力,整体是向上的,无论是经济,还是人口,都有长足的增长。社会也较为承平,武则天的杀伐,仅仅局限在朝廷之内,并没有波及到老百姓。正是因为有武则天打下的基础,才有后来的所谓“开元盛世”。不能不说,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女皇帝,不仅有政治手腕,在治国方面,她也是有一手的。

    基于此,笔者认为,武则天之所以在皇位的传承问题上摇摆不定,并不是武则天真的想将皇位传给侄子,让武氏一族世世代代的统治下去,而是其本心就想将帝位传给儿子,但儿子太不争气了,江山一旦到了儿子的手上,就有倾覆的危险。

    到底她的儿子有多么不争气,后文自然有描述,此不赘言。武则天在皇位的传承问题上举棋不定,我们在作推测时,不妨将她想得稍微高尚一点,积极一点,具有正能量一点。她如果将帝位真的传给了侄子,我们是否可以看作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禅让”呢?如果武氏家族中,确实有一个能力优秀,能成大事的人,说不定武则天就真的将皇位传给武氏子侄了,历史也会是另一番风貌。

    但是,世间没有那么多的如果。武则天失望地发现,自己的儿子不行,武家的侄儿侄孙,也没有一个上得了台面的,都是扶不起的阿斗。武氏一族,个个是暴发户,真正做起事来,不扯后腿,就千恩万谢了。这就是徐驰杀了淮西王武德宗,武则天也没有过分追究的原因之所在。在武则天看来,与其为一个可有可无的草包伸张正义,还不如留下一个可堪大用的人才。

    武则天几番权衡之下,既然儿子和侄子都是草包,皇位为什么要传给侄子呢?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武则天终于打定主意,将儿子儿媳,孙子孙女,全部从房州接了回来,并册封李显为太子,韦氏为太子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武则天心里并不是情愿的,是无奈之举。

    闲话少叙,书归正传,右骁卫大将军府的婚宴还在如火如荼地举行。雅阁中,敬晖也好,沙吒忠义也好,陈达也好,姚崇也好,都是坚定的拥李派,大将军府的主人许奎,当然也是拥李派。所谓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朝廷中的拉帮结派,是众所周知的,用不着遮遮掩掩。只有李峤,是个墙头草,既不偏向李家,也不偏向武家,两边都不得罪,两边都讨好卖乖,大玩平衡战略,没有立场就是他的立场。

    当然,在座之人,除了李峤没有立场之外,还有一个徐驰。用徐驰的话来说,皇位不管传给哪个,都不关他的吊事,皇帝想给哪个就给哪个,别人想管也管不着。再则,徐驰对于封建皇朝的家天下,或者后世某天-朝的党天下,都不是怎么感冒,缺乏监督与制衡的政府,必然有一个由盛而衰的过程,你把皇位传给玉皇大帝都没用,任何人都阻止不了的。

    没有立场的徐驰,竟然毫不隐瞒地当场支持李姓子孙,统一战线又多了新的一分子,又增添了新的血液,这使得一帮拥李派很是高兴。其实,鬼都知道,徐驰根本就是无心之语,仅仅是对义兴郡王李重俊拍他马屁的回报。

    那李重俊,十六七岁年纪,温文尔雅,文质彬彬,对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显得异常恭敬,完全没有作为皇帝嫡孙高高在上的架势。李重俊的温良恭谦让,不知是本性如此,还是长期遭受软禁而自小养成的懦弱,不得而知。

    李重俊的谦卑,更是获得了拥李派一致的同情和拥护。

    由于这些人政治路线相同,所以有说不尽的体己话,徐驰却毫无兴趣,喝酒也不是那个滋味,胡乱整了几杯,就打道回府了。

    徐驰是个混混,谁对他好,他就对谁好,哪个当皇帝,和他没关系。同时,徐驰又是一个穿越者,虽然没有政治头脑,但封建王朝家天下的弊端,他比谁都清楚。既然王朝逃不脱衰亡的命运,既然老百姓得不到实质性的好处,那么任何一个人上台,都没有本质的区别。

    没有政治觉悟的徐驰,和众人尿不到一个壶里去,一个人坐了马车,意兴阑珊地回府了。

    夜晚的洛阳城,依旧灯火通明。徐驰突然沉思起来,涅槃起来,老子今后要何去何从呢?大唐也好,大周也好,都逃不脱败亡的命运。王朝的兴衰更替,虽然和徐驰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但自此之后的一千多年,老百姓都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幸福过,难道自己不想为芸芸众生尽一分力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