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生病的智慧

孩子不生病的智慧 > 第29节

第29节

    自卑与忧郁症

    孩子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尤其在学龄前及学龄期,一般情绪不太稳定,容易受内外因素影响而变化,常因某些生活事件或其他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情绪问题。比较轻的情绪反应为自卑心理,感到自己事事处处都不如人家,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进取心,情绪比较压抑。如果患儿有比较严重的情绪反应即是忧郁症的表现。

    情绪压抑是患儿最突出的表现,患儿认为自己笨拙、愚蠢、丑陋,同时对周围不感兴趣、退缩、抑制,没有愉快感。有的表现自责自罪、自暴自弃、易激惹,且有消极言语,严重时甚至有自杀行为。真正患有忧郁症的孩子并不多见,但有忧郁情绪的孩子并不在少数。

    有忧郁情绪的孩子早期常有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是孩子心理卫生问题的表现形式之一,若不加注意,自卑心理会不断加剧,并持续影响孩子的情绪行为,导致忧郁症。

    孩子自卑与忧郁症的表现

    有自卑心理的孩子,经常抱怨没人喜欢他,平时不够活跃,动作迟钝或精力不足,觉得自己没用。有自卑心理的患儿多见于学龄期孩子。这类孩子多数学习成绩较差,在家经常遭父母打骂,往往情绪低落、恐惧、紧张,有的孩子一进家门,便闷闷不乐,担心挨打。由于学习困难,被老师批评,又遭同学歧视,精神负担较重,因此,他们逐渐产生自卑心理。这种心理一旦产生,若不及时消除,那么从心理角度而言,想再争取优异的成绩是不可能的。孩子产生自卑心理以后,事事处处总感到不如别人。碰到困难或遇到学习方面的难题时,他们不是知难而进,想方设法去解答难题,而是畏畏缩缩,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这种自卑心理势必影响患儿的学习和生活。

    孩子自卑与忧郁症的发病原因

    (1)得不到父母的爱:在儿时,父母时常与孩子分离,以致建立不起情感依附关系。或父母间关系不好,经常争吵,孩子得不到应有的父爱或母爱,甚至被当成出气筒,常遭谩骂殴打等。

    (2)突然丧失父母之爱:例如父亲或母亲突然身亡或离异等引起的自卑乃至忧郁。

    (3)受到蔑视和抛弃:由于父母或其他亲人流露出“生出来是多余的”、“还不如死了的好”等对孩子羞辱的态度和行动,甚至将孩子遗弃,这种小孩不少是肢体残疾或低能孩子。

    (4)地位的改变:如有了弟妹后,父母对患儿的态度发生改变,原先是父母的宠儿,现在降到次要地位。或者父母一方再婚后,小孩受到继父或继母的歧视等等。

    (5)父母患有忧郁症:父母中有一个患忧郁症,对孩子冷漠,使小儿的一些基本要求得不到满足而引起忧郁。或父母的情绪低沉,经常闷闷不乐,影响到家庭的气氛。

    孩子忧郁症的分类

    (1)急性忧郁。这类患儿在发病前带有明显精神诱因,如父亲或母亲突然死亡,突然患重病而需离开父母去住院。这类孩子病前精神正常,仅在精神诱因出现之后,才突然呈现明显的忧郁症状。

    (2)慢性忧郁。起病缓慢,而精神刺激是长期存在并重复发生的。慢性忧郁患儿病前多表现无能,被动,好纠缠,依赖性强,很孤独。

    (3)以身体不舒服为主诉的忧郁。如表现为恶心、呕吐、头痛、腹痛、肠绞痛、胸闷气促、食欲不振等心身疾病,但这些不适,查不出相应的躯体病因,而在详细查询中,采用心理检查方法,才能发现其忧郁情绪。这种忧郁反应主要表现在躯体方面,故往往易被误诊。

    学龄前孩子有自卑心理者占2%左右,有忧郁情绪者占03%左右,而学龄期孩子发生率还要高些,这是一个不应忽视的孩子心理问题。若患儿平时情绪不稳定,经常有自我贬低观点,父母就要注意防止孩子自卑心理的发生。若孩子出现睡眠不好,社交活动减少,对学习态度改变,不愿上学,对学习缺乏主动性,精力减退,食欲不佳,或带有身体不舒服感,这时要警惕忧郁情绪的发生。

    孩子忧郁症的治疗

    首先,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活泼开朗的性格能使孩子保持愉快的情绪和健康的心理,有利于孩子想象力与创造力的营造,使孩子更易受到同伴和社会的欢迎。父母或老师要多给孩子信任和鼓励,对于他们在成长中的缺点或错误,要耐心说服引导,切忌动辄训斥或打骂,不要经常揭孩子的短处,以免孩子出现自卑情绪。对有学习困难的孩子,要分析原因,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使他们获得成功。要让孩子品尝到成功的欢乐,并从成功中体会到自己有能力,自己并不比别人差,从而消除畏难情绪。

    其次,对有较明显忧郁情绪反应的孩子,要针对病因给予心理治疗。急性忧郁反应患儿均能找到诱发因素。而慢性忧郁反应患儿很少能发现急性促发因素,但在过去生活中常有与亲人分离等不幸世遇,或者父母对子女采取排斥或漠不关心的态度。据研究,认为家庭遗传因素在孩子忧郁症的发病中起了一定作用,约有50%的忧郁症,特别是慢性忧郁症患儿的家族中,大多都有忧郁症的病史。这类患儿的治疗比较复杂,除了注意培养患儿乐观情绪和遵照医嘱给予适量的抗忧郁药物外,还要重视调整家庭环境,改善人际关系和注重教育方法。

    孩子忧郁症的预防

    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是从婴幼儿时期开始逐步形成的。所以,父母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

    (1)民主治家。父母民主、平等的作风可以形成和睦的家庭气氛。这样,孩子言行不受拘束,有什么想法敢于和父母交流,性格一般比较活泼开朗。

    (2)多让孩子与小朋友交往。孩子最喜欢的伙伴是年龄相仿的小朋友,他们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爱好,知识水平也比较接近,彼此互相吸引。因此他们在一起活动时总是轻松、自然、愉快的。这种环境气氛对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是有益的。为孩子创造条件,在适当的场合表演节目,接待客人,培养孩子落落大方,并且克服被动、孤独、不合群的个性。

    (3)父母乐观开朗。父母是孩子最早也是最多的观察模仿的对象。父母自身的情绪、性格、处事、为人,无不对孩子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说父母不仅是孩子最好的医生,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看最新章节

    学校恐惧症

    恐学又称学校恐惧症、恐惧上学症。如果处理不及时或不恰当,会引起孩子学习障碍和社会适应障碍。据报告,恐学症孩子约占学龄孩子的28%。

    恐学的主要特征有:

    害怕去学校,害怕参加测验与考试,害怕在学校里当众出丑。这种害怕程度远远超过一般孩子的紧张心情,已严重影响到孩子的学校生活与学习成绩。

    另外,如果强迫恐学的孩子上学,孩子除有焦虑情绪外,还会出现心率加快、便急、尿频等躯体不适症状。若父母同意其不去上学,症状又能很快得到缓解。

    恐学可以演变为逃学,但这两者是不同性质的行为:

    (1)逃学者大都属不遵守校纪、成绩很差的学生。而恐学的孩子多数是成绩优异的好学生,至少也是个循规蹈矩、不惹是生非的学生。

    (2)逃学的孩子为了达到逃学的目的,往往采取欺骗的手段谎称上学去了。恐学的孩子则从不掩饰自己害怕上学的心情。

    (3)逃学者经常是为了外出游玩或进行其他有目的的活动。恐学者则更愿一人呆在家里。

    分析孩子产生恐学的原因,从内因来看主要是性格问题。这种孩子的性格特点是多疑、谨慎,而且还有点过敏。从外因来看仍是期望值过高。过高的期望值来自父母、老师,甚至孩子本人。内外因的结合,使孩子的心态失衡,最终造成恐学。

    对于恐学的孩子,父母首先应设法增大他们的社会接触面,加强他们开朗性格的培养,对他们不宜严加要求,相反,应劝导他们处事不要过于苛求自己。为帮助孩子克服恐学心理,一定要设法让孩子有一个愉快心情,父母还可有针对性地采用肌肉放松训练,帮助这类孩子克服恐惧心理。如当孩子接近学校门口时,指导孩子反复深呼吸,待全身肌肉渐渐放松后,再进校门。实施过程中,还可采取逐渐过渡的办法,如可先在学校上一二节课,成功后,再逐步延长时间,每当有进步时,即给予表扬或奖励,逐渐过渡到全天上课。采用上述方法效果不明显时,还可去医院就诊,以消除或减轻患儿的生理症状。但是对于患有“恐学症”的孩子来讲,无论如何,最重要的还是调整心态和消除不利因素的影响。

    对逃学的孩子,则应坚持正面诱导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教育,尽快设法让孩子回到学校。孩子愈早回到学校,其产生的副作用愈小。在这一教育过程中,父母要积极主动与学校取得联系,尽可能与老师一道帮助孩子切实改善学习状况和伙伴关系,彻底杜绝逃学现象。具体的做法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要详细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问题,父母和老师应培养孩子逐渐适应学校生活,教育孩子热爱学校,不怕困难。孩子稍微有进步,就应该赞扬他们,以激发孩子对学习生活的热爱。对逃学的孩子,千万不能用打骂、训斥的方法。否则,不但不能纠正,反而给孩子心理上造成更加不良的影响。

    其次,一定要耐心倾听他们诉说痛苦和困难,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赢得他们的信任。要对孩子进行反复的保证和疏导,鼓励他们重新返校,为他们设计可行的返校措施。对于上中学的孩子,父母应该鼓励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及良好的道德素质,具有远大的理想,同时又要有切实可行的近期学习目标。父母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对社会上的某些不良现象发牢骚,以免影响孩子对他人的信任。

    再次,要调整孩子周围的环境,尤其是学校环境。在详细了解孩子在校困难后,要与校方联系,让他们在回校后有较好的适应条件,能较快地建立自信心,或者依据具体情况考虑给孩子换班、转学。一些心理医生在给患儿做心理疏导时,本来已经把孩子的心结解开了,可是等半个月后,再和孩子交谈,发现孩子又故态复萌了,为什么呢?原因在于:在这半个月里,父母并没有加强与学校的协调,也没有为孩子恢复自信和心理康复提供良好的环境,孩子的心理又受到了刺激。

    此外,对孩子恐学、逃学问题,父母还可以采取“系统家庭治疗”。所谓“系统家庭治疗”,指的是不仅仅针对有问题的孩子,而是以家庭为治疗单位。心理问题从孩子身上反映出来,根源并不在孩子身上,而很可能与父母有关。这就好像一个机器上的零件坏了,不一定是零件本身的错,而是因为其他的齿轮出了问题,造成了零件磨损,所以修理机器的办法就不仅仅要换个新零件,更重要的是解决齿轮的问题。

    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