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鸾记

红鸾记 > 第八十七章遭虐待唯唯听命 难温饱幸遇帝师

第八十七章遭虐待唯唯听命 难温饱幸遇帝师

    翁同龢(1830年~1904年),字叔平,号松禅,别署均斋、瓶笙、瓶庐居士、并眉居士等,别号天放闲人,晚号瓶庵居士,江苏常熟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书法艺术家。

    他是体仁阁大学士翁心存第三子,受父亲影响,翁同龢从小勤学好读,丝毫没有官家子弟的纨绔之气。

    咸丰六年,一路过关斩将的翁同龢,到保和殿参加殿试。由于他文笔和书法均是上乘,被列为一甲一名,高中状元。

    此后,翁同龢授修撰,入翰林院任录馆别修。

    两年后,任陕甘乡试副考官,随即外放做了陕西学政。

    学识渊博的翁同龢随后又被朝廷召回,仅用十年时间,便被提拔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历任户部、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

    不过,这还不算最得意的。

    最得意的是被朝廷选为帝师,先后教授同治帝和光绪帝两任皇帝。

    人臣高贵,无为帝师。

    在清朝如果能成为皇帝的老师,那自然是荣誉极高。

    同治四年,35岁的翁同龢在弘德殿教授同治帝。

    翁同龢入值弘德殿期间,同时也为经筵讲官,奉命去养心殿为两宫皇太后进讲《治平宝鉴》一书的有关章节。

    对翁同龢来讲,给垂帘听政、掌握实权的两宫皇太后进讲比给年幼无知的同治帝进讲更为荣耀,但一旦出错,不但贻笑士林,而且有可能被革职为民,身败名裂。

    因此,在第一次给两宫皇太后进讲的前夜,他将要进讲的内容温习再三,几乎一夜没睡。

    他第一次进讲的题目是《宋孝宗与大臣陈俊卿论唐太宗能受忠言》。

    在进讲中,翁同龢反复阐述了君主虚怀纳谏、礼贤下士与国家利益的关系,讲得不仅仪节规矩大方,而且思路清晰、语言流利、剖析精当,两宫皇太后及在场王公大臣无不感到满意。

    此后,他还给两宫皇太后进讲了关于宋、金、元、明四朝帝王政治事迹的15个专题。

    在进讲这些专题时,他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并借两太后的提问,根据个人所见所闻,如实陈述,大胆批评当朝弊政,并相应提出改正意见,其中许多意见后来被采纳。

    他如此敢于直言进谏,这在当朝上大夫中是极少见的。

    在教学期间,由于他讲解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又能联系实际,切陈时弊,因此受到了两宫太后及同治的信赖和器重。

    他曾先后担任清同治、光绪两代帝师。

    他不仅出身尊贵,同时入仕之后也受到皇帝和太后的重视。

    特别是在光绪帝时期,成为帝党领袖,在朝堂与后党相争,可谓风光无限。

    翁同龢是光绪帝最信任的臣子,他不仅小的时候教育光绪帝帝王之道,阐述时局。

    长大之后,也站在光绪帝这边,支持维新。

    但是光绪帝如此信任他,不仅仅是因为翁同龢是他政治上的倚仗,同时翁同龢也是他精神的支持。

    翁同龢于光绪帝而言,不仅仅是老师,还是“父亲”。

    光绪帝是在睡梦中被抱入皇宫的,迷迷糊糊中就成了大清帝国的皇帝。

    4岁的光绪帝那个时候并不了解“皇帝”意味着什么,随着时间的发展他认为皇帝应该是“孤独而无助”的。

    对于慈禧太后而言,光绪帝既非他亲子,也没有情谊,只是一个便于自己掌控大权的傀儡而已。

    对于新帝慈禧是看轻的,并不将他当回事儿。

    上行下效,慈禧都不将光绪帝当回事儿,也别指望宫中那些靠眼色过活的太监宫女能仔细的伺候着了。

    所以光绪帝小的时候不仅离开父母,此后再不能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同时也遭受着身体和心理两重折磨。

    光绪帝但凡一点不合慈禧心意,动辄打骂。而奴才们伺候起来也不尽心,光绪帝小的时候是悲惨的。

    据《满清野史》记载:“皇上每日三餐,其饭食有数十种,摆满桌案,可离皇上稍远的饭食,大都已臭腐,接连数日不换。

    靠近皇上的饭食虽然并未臭腐,可经多次加热,已不能可口。”

    所以光绪帝说是天子,实际上就是一个孤儿。

    他之所以身体孱弱,也是因为小的时候营养不良,身体被搞坏了。

    这虽然是野史记载,但也并非空穴来风。

    担任过光绪帝起居注官、史官的恽毓鼎所写《崇陵传信录》记载:“缅怀先帝御宇不惟不久,幼而提携,长而禁制,终于损其天年。

    无母子之亲,无夫妇昆季之爱,无臣下侍从宴游暇豫之乐。平世齐民之福,且有胜于一人之尊者。”

    光绪帝在这样的生活坏境中成长,相比于难以伴在身边的生父,教导他的老师翁同龢则更能给他心里安慰。

    光绪帝年幼体弱,因此夜晚睡觉之时,害怕打雷闪电。

    翁同龢曾将年幼的光绪帝抱在怀中,轻声细语的安慰。

    所以年幼的光绪帝将翁同龢当作依靠,每逢这个时候,都要翁同龢抱着,他抓着翁同龢的衣衫才能睡着。

    翁同龢也心疼年幼的皇帝,能为他做主的地方则多以庇护。

    据说有一次慈禧生病了,宫里人都专心照顾慈禧。

    留在光绪帝身边的奴才,彻底无视了光绪帝。

    年幼的光绪帝自己铺垫床铺,端茶倒水,因为力气小抓不稳,手都被热水烫起了血泡。

    翁同龢无意中撞见,立马开口将一干奴才都给训斥了。

    那一刻光绪帝似乎找到了依靠,抱着翁同龢大哭,细数着奴才们的过错。

    还有一次,由于光绪学累了,翁同龢便让他活动一下,光绪淘气,竟扯着翁同龢的胡子,和他逗笑。

    也正是因为翁同龢不古板严苛,光绪和他的情谊极为深厚,甚至到了难以分离的地步。

    所以为何光绪帝信任翁同龢,使得翁同龢官居高位?

    全在于此。

    光绪八年,由于云南军费报销有非法之嫌,再加上中法之间需要有人交涉,桩桩大事都需要人去处理,而朝中可用之人寥寥,因此,翁同龢又被任命为军机大臣,负责处理相关事宜。

    翁同龢果然不辱使命,经察实,发现云南巡抚杜瑞联为了非法报销军费,曾向军机大臣周瑞清、王文韶等人行贿8万两白银,最终达成心意。

    此案完结后,翁同龢得到了慈禧的称赞和信任。

    翁同龢在任刑部右侍郎期间,处理了很多案件。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他为当时轰动全国、百余年来家喻户晓的杨乃武与小白菜这一冤案的平反昭雪。

    光绪元年(1875年)十二月,浙江绅士汪树屏等以”复审疑狱有官员间相袒护的事实”联名向都察院控诉。

    于是皇帝和太后开始关注此案。

    此时,恰值翁同龢擢升刑部右侍郎,直接负责重大案件的审办,他细阅全部案卷,发现供词与诉状的疑点和漏洞甚多。

    在询阅了杨乃武姐姐的呈词和浙江绅士的联名控诉,走访了浙江籍的京官,听取了刑部经办人员的各种意见之后,经过认真研究,讯问犯人,调查证人,重新检验尸骨,终于查清葛品连系病死而非中毒死亡。

    至此,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得以平反。

    办理此案的大小官员以及做伪证的证人全部受到惩治。

    此案可谓晚清中国狱讼、法制体系自我完善的典型。

    而翁同龢忠于职责、为平民平反的职业精神,也可谓一代帝师应有的风范。

    有一件流传很广的轶事,可以间接说明了翁同龢的为官之道。

    光绪每天要吃四个鸡蛋,御膳房开价是24两白银。

    价格如此之贵,光绪便把鸡蛋当成了宝贝。

    有一天,光绪问翁同龢是否吃过这种名贵之物,翁同龢明明知道光绪被御膳房骗了,却不和光绪说真话,只是说家里祭祀的时候才用鸡蛋的,帮着御膳房的蛀虫们继续蒙骗皇帝。

    翁同龢这样做是怕断了御膳房那些人的财路,所以才装糊涂的。

    这件事情以后,光绪继续吃着高价的鸡蛋,翁同龢却得到了宫里宵小们的好评,都说“翁师傅会办事”。

    欺上而取悦于宵小,可见翁同龢的人品,联系到在国家大事上意气用事掣肘李鸿章,翁同龢遭到朝廷的贬斥实在是再应当不过了。

    鸡蛋事情虽小,却反映出晚清官场是多么的荒唐腐烂。

    皇帝不谙时事,近旁的老师、重臣又不讲实情,这样能办好什么事情?国家怎么能好?

    然而,意外的事情在朝堂从来都不稀奇,即便是这样如君父一样地位而且在官场上如此通达老练的翁同龢,终于有一天,也走到他政治生涯的尽头。

    1898年6月15日,旧历清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七日,为当朝帝师、协办大学士兼户部尚书翁同龢68岁生日。

    凌晨一时许,京城开始下起了小雨,渐渐地越下越大,年迈的翁大人以为是个好兆头,喜而不寐。

    晨起,郑重其事叩头如仪,然后乘轿子入宫上班,批阅各地报来的奏折,治事如常。

    翁师傅万万想不到他的政治生涯竟然在这一天戛然而止。

    早朝时,翁同龢如同往常一样与各位大臣准备进入会议大厅,突然宫中主管宣布翁同龢暂时不要进来。

    各位大臣进去后,翁同龢感到事情似乎有点不对头,遂独坐看雨,随手将一些看过未看过的奏折等文件五匣整理出来交给苏拉英海。

    大约一个小时后,同人退,宫中太监向翁同龢宣读朱谕:

    协办大学士翁同龢近来办事多不允协,以致众论不服,屡经有人参奏,且每于召对时,咨询事件任意可否,喜怒见于词色,渐露揽权狂悖情状,断难胜任枢机之任。

    本应察明究办,予以重惩,姑念其毓庆宫行走有年,不忍遽加严谴,翁同龢著即开缺回籍,以示保全。

    钦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