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容

桓容 > 279.第二白七十九章

279.第二白七十九章

    南康公主和李夫人忙过数月,好不容易放松心情,得些清闲日子。每日里逗逗雪豹,询问一下桓伟和桓玄的课业,偶尔还会听几曲新调,或是乔装做寻常士族女眷,出台城游玩赏景。



    上巳节时,青溪里设宴,袁峰首次被邀,很是紧张一回。



    乘车入城时,少年的车被女郎围住,落满鲜花绢帕,还被胡族少女砸了金马。不及王谢郎君车前盛况,在同辈中却数佼佼者。



    宴上被众人调侃,袁峰彻底闹了个大红脸。



    节后入台城请安,遇南康公主询问,袁峰支支吾吾,颇有几分不好意思。听到南康公主和李夫人的笑声,袁峰诧异抬头,下意识觉得不太对劲。



    顶着满头雾水离宫,始终是一脑袋问号。



    经桓容提醒,袁峰方才得知,上巳节当日,南康公主和李夫人结伴出台城,亲眼见过车架经过的盛况。



    隔日,就有士族女眷入宫请安,向南康公主打听袁峰是否定亲。



    “定亲?”袁峰诧异。



    “定亲。”桓容点头。看着耳根发红的袁峰,颇有“我家儿郎初长成”之感。



    袁真在世时,陈郡袁氏声名显赫,不及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也是士族联姻的首选。



    因袁真不满朝廷,据寿春叛-乱,叛-军被桓容剿灭,各家以为袁氏将就此没落。哪里想到,袁峰年少聪慧,得桓容和南康公主喜爱,自幽州就带在身边,视同血亲。



    桓汉代晋,桓容入主建康,建制称帝。袁峰更被带入台城,与桓伟桓玄一视同仁。直到元服之后,方才搬入青溪里,重归袁氏旧宅。



    人虽然出宫,南康公主和桓容的关心始终不变。



    袁家的忠仆和部曲不算,伺候的婢仆和童子都是精挑细选。南康公主和李夫人亲自过目,剔除心有二意,或是别有缩图之人。



    结合种种迹象,建康士族终于确信,只要袁峰在,陈郡袁氏就不会没落。待他及冠出仕,如果肯上进,能做出一番成绩,袁家东山再起几乎是板上钉钉。



    上巳节时,各家女眷结伴出行,在人群中看到袁峰,难免会议上几句。



    随行的婢仆和健仆肩负重任,看到适龄的郎君,都会用力盯上几眼,记下郎君的姓氏,确认是吴姓还是侨姓。



    曲水流觞时,婢仆一边伺候自家女郎,一边还要分出精神,重点关注谁家郎君有才,看一看哪位郎君有志报国,哪位又是爱好清谈,一心山水之间,无意仕途。



    宴会之后,消息整合完毕,婢仆会第一时间报知主母。



    各家夫人各有消息渠道,会做进一步确认。多方打听之后,会寻机透出几分意思,彼此合适,才会做下一步安排。



    事情调过来也是一样。



    士族联姻讲究结两姓之亲,成通家之好。结亲结成仇,甚至老死不相往来,绝非双方乐见。



    无论王谢等侨姓还是本在江南的吴姓,都遵循此类规矩。只不过,侨姓和吴姓通婚不多,更多的,还是在“熟人”里挑选。



    彼此知根知底,家世相当,娶妇嫁女才能放心。



    卖女求荣的事极少发生,一旦发生,必会被世人不耻,一家乃至全族都抬不起头来。无论女郎父兄才学如何,遇中正品评,必会定为下品甚至失去选官资格。



    “不睦手足,以亲女、姊妹求荣之人,岂能是贤良之辈!”



    桓容的改革措施并不激烈,只是不断的敲边鼓,潜移默化,一步一步从边缘蚕食。



    选官考试安排在大中正品评之后。



    作为九品中正制的核心,大中正的权利固然有所削减,地位依旧不可动摇。



    然而,随着事情发展,大中正也意识到危机。毕竟在一旁虎视眈眈的不是旁人,而是天子,并且是掌握军队的天子。



    几经考量,为不被寻找到错处,行事比原本更为严谨,着实选出不少有用人才。



    观察过一段时日,桓容特地召见大中正,君臣恳切长谈,定下合作的基调。



    前者不担心没人可用,也不担心看好的人才被黜落,表示十分满意;后者确认天子理智确在,不会随便拿起铁锹就要挖掉制度根基,也是长舒了一口气。



    天子表明态度,始终在观望的高门士族,同样表示满意。



    九品中正制为根本,朝廷的权柄始终握于士族之手。纵然天子集中君-权,加强统治力度,各家也可以接受。



    道理很简单,双方都划出底线,彼此不断试探。结果有一方发现,对面的那条线比想象中宽,和自己的底线有不小的距离。心情起落之间,自然会变得“容易满足”。



    总结归纳一下,这种心理十分简单,类似于“以为亏一百,结果亏十块,九十算赚”。



    如郗愔和谢安等人,多少能看出桓容玩的花样。但是,了解过桓容的性格,知晓他的行事手段,无论郗愔还是谢安,都选择保持沉默,接受这个既定事实。



    书院为朝廷输送人才,选官之后,刺使、太守以下俱要考试,渐渐成为不成文的规定。



    经过桓容的不断努力,终于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既不会惹来更多反-弹,又能逐步达到目的,算是相当不错的结果。



    于此,贾秉和荀宥各有评价。



    前者以为,天子行事可再“狠”一些,如今底线还是太宽,大可进一步缩减;后者则是赞许点头,行事留一线,总好过日后难相见。



    话糙理不糙。



    桓容左思右想,最终下定决心,等到机会成熟,必须放贾秉去长安。建康不能烧,长安倒是能满足这位的执念和需求。



    各家女眷频繁出入台城,皆是高门释放出的讯号。



    如果对桓容的施政纲领不满,除重要节日,如王谢这样的士族,连宫门都不会踏入半步。



    除表明支持天子,女眷入宫还有一个目的:借机会互通消息。



    有适龄女郎的家族,多少都会打听袁峰几句。



    自上巳节至今,已有不下三家表明联姻之意。侨姓吴姓皆有,家世相当,女郎也是知书达理,颇有才名,南康公主和李夫人差点挑花眼。



    袁峰愈发不好意思。



    从四月起,除请安之外,入宫的次数屈指可数。遇南康公主问起,就是一句话:“一切听太后安排。”



    桓伟和桓玄陪坐在侧,好奇的问了几句,似懂非懂之下,将定亲和长大画上等号。



    掰着指头算算,元服还不到年纪,想要被视为长大,是不是能换个办法,例如定亲?



    “阿母,我要定亲!”



    桓伟和桓玄同时出声,语惊众人。



    袁峰愕然当场,耳朵也不红了;南康公主和李夫人看着小哥俩,半晌没有言语;慕容氏深吸一口气,仔细想想,以鲜卑的规矩,这个年纪定亲也不算早……



    几人心思不同,神情各异,都没出声。



    刹那之间,室内陷入寂静。



    桓容带着刘皇后的书信前来,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副情形。



    一二三木头人?



    桓容咧咧嘴,差点被自己囧到。



    “阿母,阿姨,这是怎么了?”



    南康公主回神,见桓容站在殿内,下意识咳嗽一声。咳嗽之后,想起小哥俩的童言童语,又不禁笑了起来。



    李夫人亦是摇头轻笑,慕容氏同样没忍住。



    一时之间,满目尽是夏花绚烂,艳-色-无双。



    桓容满头雾水,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



    袁峰正身行礼,三言两语将事情说明。末了,耳根又有点发红。



    桓容恍然大悟,看看袁峰,又看看皱着小脸、鼓着腮帮的两个弟弟,禁不住摇头失笑。



    “阿弟有志向,为兄甚慰,宏愿定能达成。”



    桓容的本意是表扬小哥俩有立志出海,看一看世界的决心,值得赞许。结合目前情形,却很容易被想歪。



    南康公主和李夫人本已止住笑,听到这句话,再次笑不可仰,停都停不住。



    “阿兄放心,弟一定做到!”



    桓伟和桓玄表情严肃,郑重立下誓言。



    此举无异于火上添油。



    南康公主笑得停不住,李夫人难得抹了抹眼角,慕容氏干脆背过身去,发髻上的金蝴蝶颤动双翼,炫出夺目金光。



    伺候的宦者宫婢表情扭曲,显然是想笑不敢笑,忍得极其困难。



    等到南康公主和李夫人笑够,宫婢方才换上新茶,送上新制的糕点。桓伟和桓玄被带到一边,由慕容氏看顾着用点心。



    桓容取出刘皇后的书信,将事情简单道明。



    “你说秦氏子借乌孙之名前来?”南康公主展开书信,从头至尾看过一遍,眼底闪过一丝诧异。



    “正是。”桓容颔首,道,“来者是秦氏六子。”



    “嗯。”



    南康公主看过书信,又递给李夫人,道:“阿妹,信中提到两味香料,可还有?”



    “香料?”李夫人略显诧异,看过信中内容,蹙眉道,“这两味香……”



    “怎么?”南康公主转过头,问道,“可有哪里不对?”



    “倒也没有。”李夫人道。



    毕竟是赠给刘皇后,几味香料都是精挑细选,最适合宫中使用。只是她万万没料到,会用得如此之快。



    依秦策的年龄,这还撑得住吗?



    想到这里,李夫人心头一动,倾身靠近,以绢扇附到嘴边,在南康公主耳边低语几句。



    南康公主的表情……十分难以形容。



    提神?



    助兴?



    一年的量几月用完?



    秦氏天子已年过耳顺了吧?



    “阿母?”桓容不明所以,愈发感到好奇。



    南康公主终归见多风雨,和李夫人对视一眼,心中都有猜测,只不好当面讲明。



    “阿子,秦氏六郎可还在建康?”



    “在。”



    秦玦此行既为做生意,也是为了传递书信。等到南康公主的回信,他才会启程离开。



    “善。”南康公主拊掌笑道,“我欲见其一面,阿子可能召其入宫?”



    书信中看不出太多,当面问上一问,更能确定心中猜测。



    见面?



    倒也不是不行。



    桓容沉吟片刻,点了点头。



    “陛下,”李夫人轻启朱唇,笑着问了一句,“这秦六郎君相貌如何?”



    “啊?”桓容不解。



    “和秦四郎君可相像?”李夫人双眼微眯,笑容绝美,却莫名让人头皮发麻。阿姊见过秦四郎君,她还没有认真看过。只闻其名不见其人,总是有些遗憾。



    “阿姨为何会有此问?”桓容觉得事情不太对。



    “好奇。”李夫人仍是笑。



    好奇?



    桓容看看李夫人,又看看亲娘,对比秦璟和秦玦的相貌,实事求是道:“有五六分相似。”



    刘皇后和刘淑妃是亲姊妹,即便不是同母,兄弟俩的相貌也十分相似。



    “甚好。”李夫人笑容更盛。



    “阿子尽快安排,我欲见其一面。”南康公主道。



    “诺。”



    桓容本能觉得这事不对,可已经答应亲娘,总不能临时反悔。或许是他想得太多,事情正如李夫人之言,仅仅是好奇……而已?



    秦玦和乌孙使臣同住苑城,接到召见的旨意,以为是桓容有事,不敢耽搁。然而,引路之人未将他带往太极殿,而是穿过修葺过的宫道,直往长乐宫。



    看到陌生的宫殿,秦玦下意识停住脚步。



    引路的宦者早得吩咐,当即解释道:“郎君莫怪,要见郎君的实为太后殿下。”



    秦玦对外的身份是乌孙使臣,宦者称他为“郎君”而非“殿下”实是合情合理。



    “太后?”



    想到刘皇后信中吩咐,秦玦压下疑惑,迈步继续前行。



    行到殿前,宦者行礼道:“郎君且稍待片刻。”



    话落,宦者入内通禀。



    未几,又有一名宦者行出,请秦玦入内殿。



    见过长安宫室,台城并不能吸引秦玦的目光。两地的建筑风格不尽相同,宫殿的格局却有几分相似。



    内殿中的布局摆设都让秦玦有熟悉感。



    见到南康公主和李夫人,秦玦更是愣在当场。



    明明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甚至话都没说上半句,但眼前这位遗晋大长公主,桓汉天子的生母,莫名让他想起远在长安的刘皇后。



    再看陪坐在南康公主身边的李夫人,秦玦耳根通红,忙不迭收回视线,正身行礼。



    论理,室内该设立屏风。



    南康公主有话要问,李夫人要仔细看一看秦玦,偶尔不循规矩,自然不容旁人置喙。



    李夫人气质温婉,娇柔似水,目光却是格外锐利,不着痕迹的上下打量,看得秦玦额前直冒冷汗。



    终于看得满意了,李夫人转向南康公主,轻轻点了点头。



    南康公主笑道:“六殿下远道而来,一路辛苦。”



    秦玦正身坐好,认真回话,头皮始终紧绷。



    明明是两位不折不扣的大美人,可就像阿母和阿姨,太吓人了有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