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帝王,皆我门徒!

华夏帝王,皆我门徒! > 057 高句丽灭亡,土著改造

057 高句丽灭亡,土著改造

    就在渊盖苏文送走了家人、工匠和高句丽的所有科技结晶的时候。

    高句丽、倭国联军苦心经营的汉江防线,遭遇了唐军的毁灭性打击。

    凝固.汽/油弹烧起的黑烟,遮天蔽日。

    两个旅两万人的唐军地面部队,在380辆虎式坦克的掩护之下,碾过满地敌军尸块的焦土,直插平壤。

    剩下三个旅的兵力,跟随在两翼,阻挡高句丽、倭国联军从两翼的包夹。

    冲上来的敌军,纷纷在唐军强大的火力之下粉身碎骨,肝胆涂地。

    各种缺胳膊少腿的敌军尸体,和被炸得粉碎的火绳枪碎片,夹带着鲜血与内脏铺满了唐军前进的道路之上。

    触目所及之处,出了黑色的焦土,便是暗红色的鲜血。

    真正的十步杀百人,人命如草芥!

    当薛仁贵带着一个营的兵力终于来到了平壤城的废墟的时候。

    映入眼帘的,便是独自一人揣着佩剑站在废墟北门的一个金色王袍,骑着一匹白色战马的男子。

    正是渊盖苏文。

    “投降吧,你们已经完了。”

    “只要你投降大唐,我们保证你的性命,甚至可以保留你作为王者的尊严和荣华富贵。”

    一身染满了鲜血的迷彩服的薛仁贵,傲然看着渊盖苏文说道。

    “投降不杀!”

    唐军将士正气凛然的喊声,夹带着战车的蒸汽机引擎声,四面八方传来。

    “投降?”

    “我们高句丽人立国近千年,但是你们何尝见过投降的高句丽贵族!”

    “决一死战吧!”

    渊盖苏文面容虽然憔悴,但是双眼却浮现出了莫名的亢奋光芒。

    他提着佩剑,一夹马腹,单枪匹马朝着薛仁贵的人马冲了过来。

    “送他上路!”

    薛仁贵摇了摇头,一挥手。

    上千把.冲.锋枪,对准了渊盖苏文白马金袍的身影。

    哒哒哒……

    冲.锋枪同时开火了。

    弹壳在退弹口恍如下雨一般喷射而出。

    子弹呼啸着飞向了渊盖苏文。

    噗嗤……噗嗤……噗嗤……

    “嘶~~”

    在战马的惨叫声和利刃入肉的声音之中。

    渊盖苏文被打成了筛子,从马背上倒飞了出去。

    所有人,同时沉默。

    薛仁贵走到到了渊盖苏文那一人一马的尸体面前。

    厚重的血腥味,扑面而来。

    仰面朝天倒下,双目紧闭的渊盖苏文,浑身被打成了窟窿。

    带着热气的鲜血,从所有伤口之中泊泊流出,甚至还夹带着内脏的碎片。

    唯独那张脸,除了些许的擦伤,竟然没有半分破坏。

    他拔出了佩剑,抓住渊盖苏文的发髻,一刀切断了脖子。

    然后提着人头,冲天举起。

    “大唐万胜!!”

    一个军官满脸兴奋之色地大吼。

    “大唐万胜!”

    “大唐万胜!”

    ‘“大唐万胜!”

    唐军那热血沸腾的战吼之声,伴随着远处依然剧烈的枪声,响彻了这片战场。

    渊盖苏文的头颅,很快被薛仁贵腌制了起来,然后传遍前线。

    那些联军士兵,看到渊盖苏文的人头之后,顿时失去了斗志。

    五十万火器部队,七十万冷兵器部队,被歼灭过半之后,纷纷投降。

    三百多万高句丽百姓,在失去了军队的帮助之后,零星的反抗很快被镇灭。

    百济君主更是在乱军之中被流弹打死,百济宣布灭亡。

    从行动开始到高句丽、百济灭亡,一共用了七天时间。

    绝大部分时候,都在行军。

    距离李世民要求的半个月,足足提前了一半还多出一天。

    消息传回长安,朝野震动。

    百姓纷纷涌上街头庆祝。

    整个大唐国内州县,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一百二十万驻外军团的落脚地,终于有了着落。

    甚至第一批前往倭国的五十万驻外军团的人员,早在捷报传回来的第一时间,就乘坐飞艇前往倭国石见银山了。

    倭国的三百多万当地土著,已经被安排到了石见银山附近。

    接下来他们就会被安排给驻外军团的人做奴仆,然后重新投入生产。

    倭国大量的硫磺、煤炭、金银贵重金属的资源,全部落入了大唐的手中。

    如今高句丽和百济也同时被灭,北方也传来消息,薛延坨部落全部西迁了。

    加上之前就已经被歼灭的.东.突厥和吐谷浑,大唐目前除了西北玉门关之外包括西突厥在内的西域诸国、盘踞高原的吐蕃,已经南边一大堆躲在丛林里的乱七八糟的国家之外,再无任何对手。

    事实上上述的国家也不算对手,只是暂时没有纳入大唐的统治罢了。

    征讨高句丽的大军并没有马上回转,而是留在了当地暂时维持治安。

    七十万驻外军团的人马,扛着火绳枪,乘坐着飞艇,第一时间前去了高句丽的汉江沿线。

    汉江两旁的大片肥沃土地,养活了高句丽这个庞然大物整整千年。

    这里虽然冬季气温低,但是从未闹过诸如海风、洪水、地震之类的自然灾害。

    而且汉江西北东南的走向,外加没有山体阻挡气流,冷暖空气交换通畅,压根没有旱涝的危害。

    可以说年年风调雨顺,绝对是个宝地。

    配置了足够耕牛的七十万驻外军团的人马,很快领取到了自己的土著奴仆。

    然后他们带着奴仆,共用耕牛,开始整理沿江的农田水利,重修平壤城。

    此时正值春末,正好来得及播种红薯。

    而且被战火烧过了的旧田,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

    经过翻地发酵之后,种下去的红薯几乎不足三天就长出了绿油油的苗子。

    微风吹拂过两岸绿油油的田地,带来了一阵阵汉家百姓的欢声笑语。

    而那些土著奴仆,却也非常温顺。

    因为他们虽然还是和以前一样,耕地要上缴七成作为汉人老爷的地租,但是红薯那强大的产量,已经足够让他们喂饱全家。

    第一批收成之前,他们的主人,也就是那些驻外军团的军士,也可以给他们拨付粮草让他们活到四个月后红薯收获。

    何况汉江口很快也建造起了一座渔业造船厂。

    大量的渔船和拖网投入生产,吃上肉不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这些高句丽当地土著,做了亡国奴之后,生活反而比之前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