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文里不让我爹犯错误

年代文里不让我爹犯错误 > 017

017

    *

    大旺来信的事儿,自然瞒不住。

    袁氏和田老汉都在兴头上,非得让孙梅英念念信件。孙梅英很为难,田小苗接过来说:“爷爷,奶奶,我来念。”

    听到大旺的问候,袁氏和田老汉笑眯眯的。

    可听到大旺过年不回来,脸色就变了。

    “大旺这是咋了?过年也不回来瞧瞧?”

    袁氏一通埋怨。随后,把气儿撒在了孙梅英身上。

    “老三家的,你不是给大旺去信了嘛,就不知道说几句软话,哄哄你当家的?”

    孙梅英不言语。

    田小苗赶紧说:“奶奶,我爹在信里说了,他工作忙回不来,让我和我娘去探望……”

    “去探望?”袁氏一下跳起来,指着孙梅英的鼻子骂道:“老三家的,你发啥疯呢?跑那么远做甚?”

    田老汉也瞪着眼,不肯相信。

    田小苗指着信说:“爷爷,您看,这是我爹写的。”

    田老汉不识字儿,看不出好歹。孙梅英瞅瞅小苗,没敢吱声。

    袁氏一跺脚,说:“反正俺不答应!”田老汉也嘟嘟着:“一个妇道人家,自个儿出门,万一出了啥事儿,谁担待得起啊?”

    “爹,娘,俺不怕,俺就要去沪上找大旺。” 孙梅英冒出来一句。

    “找大旺?那得花多少钱啊?”袁氏瞪着眼睛。田老汉也说:“老三家的,咱话说在前头,俺可没钱啊!”

    “爹,娘,俺织布,自个儿挣路费。”孙梅英态度坚决。

    “自个儿挣路费?”袁氏冷笑一声,说:“即便你挣得出路费,俺也不答应!”

    孙梅英脸色一白,说不出话来。

    田小苗赶紧插了句嘴:“奶奶,是俺爹让俺们去的。”

    “你爹让去也不成!”袁氏梗着脖子。

    田小苗眼珠子一转,说:“奶奶,您不是想让我娘生个弟弟吗?”

    “呃……”袁氏顿时哑炮了。

    生娃娃是大事,小两口不照面上哪儿生去?

    可袁氏怕小苗糊弄她,就拿着信件找到余教员。余晓华念了一遍,说:“大娘,信里是这么说的。”

    袁氏翻了个白眼儿,不吭声了。

    田老汉不放心,又拿着信件去找田秋山。

    田秋山清了清嗓子,把信念了一遍。

    果然,在信的末尾,大旺说了要孙梅英母女去探望。

    “这娃娃,咋想的?”田老汉唉声叹气。

    田秋山也不赞同,说:“二叔,离得那么远,路上那么乱,大妹子自己带个娃娃哪行啊?”

    “是啊,俺也劝了,可人家就是不听!”

    “哦。”田秋山沉吟了片刻。

    出门很冒险,可梅英跟大旺几年没见面了,也情有可原。不如想个法子,帮一把?

    田秋山大手一挥,说:“二叔,把大妹子叫过来,咱们一块儿说道说道?”

    “哦。”田老汉点点头。

    一会儿功夫,余晓华陪着孙梅英来了,小苗跟在后面。

    田秋山问了情况,孙梅英说要去沪上探望,态度很坚决。田小苗也说:“大伯,俺想爹,都快忘了爹长啥样了?”

    田秋山考虑了一下,就跟田老汉商量。

    “二叔,大妹子非要去,咱也不能硬拦着。不如这样吧,等开了春,找人送一下,好歹送到省城上了火车……”

    “不行,那城里多乱啊,到处都是拐子,万一遇上了,后悔可就来不及了!”

    “二叔,让大妹子给大旺写封信,去车站接一下。”

    “接一下?万一错过了咋办?” 田老汉不敢冒险。

    “二叔,车站上有部队站岗,有事儿可以去找解放军啊……”

    田秋山劝了几句,田老汉略有松动。

    “呃,过了年再说吧!”

    孙梅英眼睛一亮,冲着田秋山点点头。

    “秋山大哥,那俺先准备着,那路费俺来出。”

    “哦,路费再说,实在不行,大伙儿帮着凑一点……”

    田秋山考虑得很周到。

    “秋山大哥,那哪行啊?”孙梅英直摆手。

    “妹子,不用客气,那是咱家乡的一片心意。”田秋山呵呵笑道。

    “秋山大哥,俺不能收。”孙梅英摇着头。

    “好吧,妹子,先不说这个,你先跟大旺联系上。”

    “嗯。”孙梅英硬着头皮点点头。

    田小苗心说,这信不能写,直接去就成。

    田老汉受了刺激,气鼓鼓地回到家。

    见了袁氏,就说:“顺儿他娘,晚上咱也去听课,不能做睁眼瞎!”

    “他爹,你都一把年纪了,听啥课啊?”

    “听啥课?学文化呗!瞧瞧大旺媳妇,那尾巴都快翘到天上去了,不就识了几个字嘛?”

    “呃,说的也是。”

    当天晚上,田老汉扯着袁氏进了识字班。田秋山稀罕得不得了,呵呵直笑。还说:“二叔,二婶,赶明儿开会表扬一下哦!”

    田老汉绷着脸,坐得规规矩矩的。

    袁氏听了一会儿,就犯困。

    可想着大旺,还是努力瞪大了眼睛。

    *

    第二天是“元旦”,天气异常寒冷。

    田小苗裹着棉被,蒙着小脑袋,不想起床。

    一九五零年来临了,她忍不住回顾了一下。

    这一年,发生了很多事儿,颁布了好几部法律法规,其中就包括《婚姻法》。这是新中国的第一部法律,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婚姻制度。(注1)

    颁布之初,就热闹开了。

    有喜滋滋地登记结婚的,有跑去离婚的,有寡妇改嫁的,有小老婆被赶出家门的。不管是结婚还是离婚,都是进步的表现,都受到大力支持。报纸上和广播里也在宣传,掀起了一股潮流。

    这么一来,不稳定因素也出现了。

    农村还好,虽然都是包办婚姻,可有彩礼压着,娶亲成本太高,没人去折腾。城里就不一样了,出来做事的,有几个不是包办婚姻?尤其是文化人,家里有一个封建老婆怎么都碍眼,就借着这个机会扑腾开了。

    有真心想离婚的,有被潮流裹挟着离婚的,好像不跟封建家庭切割,就落伍了一般。借着包办婚姻的名头,跟农村老婆闹离婚,即便家里不同意,也硬是办了离婚手续。可法律上离婚了,农村老婆还在老家伺候公婆,养育子女,把一辈子都葬送了。

    田小苗担着心,怕爹也这么着。所以,一定要赶在《婚姻法》颁布前去沪上。

    孙梅英也做着准备。给下河村捎了信,让娘家人来一趟。

    过了两天,小苗的姥爷和舅舅赶来了。

    一进门,就从褡裢里掏出一个油纸包。里面是一块腊肉,熏得黝黑发亮的,冒着油。田小苗高兴坏了,恨不得上去咬两口。

    一通忙乎,吃了饭。

    孙梅英从瓦罐里掏出钱来,交给孙有良。

    “爹,这是大旺汇来的,卖布也攒了点,咱把欠下的工钱、料钱都还了,过年也省心……”

    “好。”孙有良接过钱,藏在腰带里。

    孙梅英拿起针线缝了几针。路上不安全,得小心一点。

    孙有良缠好了腰带,孙梅英提了去沪上探望之事。孙有良沉吟了片刻,说:“英子,既然定了,爹不反对。到时候,让你兄弟送你一程。”

    “爹……”孙梅英很感动。

    “英子,只要你过得好,爹都依着你。”

    孙有良很有囊气。见闺女红着眼圈,就宽慰着:“英子,不用担心家里。解放了,咱分了地,打了粮食,还有啥愁的?”

    大舅和二舅也说:“姐,你放心,家里有俺们呢。”

    孙梅英擦了擦眼睛,说:“爹,回去了,跟娘说一声。”

    “好啊,你娘巴不得你跟大旺团圆,好再抱一个。”

    “爹……”孙梅英脸一红。

    可爹说的是实话,她的确是这么想的。这几年,被婆婆冷落,被人家指指点点,受了多少窝囊气啊。

    送走了娘家人,孙梅英关着门数票子。

    还剩下一万多块,得把布卖了,筹集路费。

    作者有话要说:  注1:参考了百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