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子的科举逆袭之路(女穿男))

农家子的科举逆袭之路(女穿男)) > 开蒙

开蒙

    赶着牛车回到家中,方氏将大米倒进米缸就去做饭了。

    何文静则趁着这个时候,拿着背篓去割了一背青草,再牵着牛去还,这背青草就在还牛时顺便倒在牛圈里。

    农村多是这样,偶尔借了牛或者驴子使唤了,就去打些草料来,勉强算个答谢的意思。

    何文静跟这家打过招呼过后就准备回家了,却不想在半路遇到了他的堂弟何文茂。

    何文茂是他二叔何大牛的大儿子,今年六岁多,以前就常常仗着老叶氏的偏心欺负何文静,又因为苗氏从小就宠他,脾气更是大得不得了,是个典型的熊孩子。

    何文静没想理他,却不料他偏偏来回左右移动,故意挡在他面前。

    这是找茬来了?

    “你想干什么?”何文静看着他冷冷地道。

    何文茂看到这个以前闷葫芦一样的大哥,此时眼神冷冷的看着他,不知道怎么突然有些心虚,可是想到自己娘说的话,又扬起小脸,得意洋洋的道:“你猜我娘准备送我去哪里?”

    何文静觉得跟这种小屁孩实在没什么好说的,不过他非要来找不痛快,那他就替原身小小的报一下仇好了。

    “哦,我知道,二婶准备送你去县里当学徒做苦工。”

    “才不是!我娘疼我的很,才不会让我去当苦工!”何文茂大声吼道。

    何文静掏掏耳朵,又漫不经心的说:“那就是二婶见你太皮了,想把你送给别人家养,不想要你了。”

    “你娘才不要你!你别乱说!我让你猜的是好事,你家肯定没有的好事!”何文茂气得脸都红了。

    “啊,那我知道了。”何文静眼神一亮,拍着手道:“那就是二叔嫌你烦,想打你又怕打不着,准备送到一个别人可以打你的地方去,是不是?”

    “才不是!我娘要送我去潘夫子那里读书!怎么样,羡慕吧?”何文茂见他一直猜不中,还老是拿话来气他,干脆自己说出来,说完还斜眼笑眯眯的看着他,等着看他堂哥羡慕嫉妒的眼神。

    “那不就是了?等你不听话,潘夫子就可以想打你就打你,你娘也管不着,我不是猜对了吗?”何文静语气还是淡淡的,甚至来带上了一点同情。

    何文茂见自己的目的没达到,更生气,又想他说得好像也有些道理,要是潘夫子要打他,那还真是说打就打。一下子就泄了气,恨恨看了他一眼,自己气呼呼的跑了。

    何文静看他走了,笑出了声,接着又摇了摇头,他还是有些羡慕的。

    不过这都不急,等他把字都学会了,应该家里的钱也够他上个村里的私塾了。

    顺手折了根树枝,何文静拿在手中回了家,准备先用树枝代笔,在地上练字。

    虽说这里用的是繁体版的文字,不过有很多笔画比较简单的字,跟现代也是一样的。他要学的就是那些被简化了的字,而这些字真的笔画太多了,怪不得要化繁为简。

    比如“性乃迁”的“迁”字,繁体字写作“遷”,要是单独放出来,何文静还真的不认识这个字读什么,而且写起来也要写半天。

    他觉得以后真到了上场考试的时候,先不说文采,光是这写字的速度就得先练起来,否则一个字都要写半天,时间到了都还没写完那才是能把人气死。

    《三字经》全文一千一百四十五个字,包含的内容有天文、地理、历史、道德等经典常识和典故知识。【1】

    何文静以前在现代读这书的时候基本都只求会背,并没有去详细了解过其中具体都讲了什么,如今他细细读来,却发现很多地方其实他都不懂。

    不过从何文静拿到那本《三字经》开始,他的读书生涯就算正式开始了。

    每天早上卯时,也就是六点左右,何文静会起床先把书先背诵一边,然后在地上扫出一块空地来学写其中的繁体字,每日三十个,半个时辰左右。

    然后这时候方氏一般也起床了,一家人吃过早饭,方氏现在还是去砍柴。

    何文静则带着两个妹妹去桑林岩石处捡山螺蛳和蜗牛,拿回来用废弃的铁锅煮了,再切碎喂给几只小鸡吃,让它们能长得快点又不至于生病,然后何文静会去帮方氏的忙。

    等快到中午,他再回来煮饭,趁着烧火的时候回忆一遍早上写的字。

    到了下午,方氏一般是去菜地除草或者补栽菜苗,这个时候何文静就在他的房间里面练习毛笔字,或者在家中干些杂活。

    毛笔是他自己做的,用的是狗毛。本来最好是羊毛或者兔子毛,可惜他们村里没人养羊,也没人养兔子,于是他只好去一家养狗的人家剪了一点狗毛。

    丑是丑了点,不过能用就行。

    至于练字的“纸”,何文静现在买不起,只好去河边找了一块平整些的鹅卵石,蘸着清水在上面写。

    早上他练字图的是快,就是为了多写几遍,将这些字写熟,然后记在心里。

    下午他再写字,就是求一个慢,争取能写得好些。没有可以临摹的字帖,何文静只能力求把字写得工整些,再顺便练一练腕力。

    不过写得多了,何文静就发现,古人用毛笔写字真的是一件体力活。

    软踏踏的笔尖落在纸上,手腕要一直悬空,不仅要写得好,还得写得快。怪不得那些考科举的举子们,考完出来都跟废了一样,这还真是一个既考脑力又考体力的活。

    何文静在石头上将今日学写的字又复写了好几遍,确保自己能在在默读的时候准确的想到写法,今天的练习就算是结束了,只要在晚上睡觉前在默读背诵一遍就可以了。

    接下来,他就准备去偷听了。

    柳溪村只有一个私塾,是一个屡试不第的老秀才开的。

    他也听方氏说过,这个老秀才是在少年时就中了秀才,本以为前途无限,肯定能中举人、中进士,可是却没想到他再也没考中过,一辈子都是个秀才。

    而且因为要供他赶考,家中的老娘绣花绣得眼睛都瞎了。后来他又娶了老婆,又是老婆卖豆腐供他读书,结果他老婆的豆腐倒是做出了名声了,可是潘秀才始终还是潘秀才。

    潘秀才只生了个女儿,等女儿嫁出去了,老伴也死了,潘秀才也不想再考了。于是就在柳溪村开了个私塾,教村的中孩童读书,不过也只是开蒙而已,再多的他也教不了。

    因为年老种不了地,他基本上算是指着女儿偶尔的孝敬和学生的束脩生活,因此能去他那里读书的人也少,柳溪村五六十户人家,他收的学生也只不到十人。

    也有想着让儿子读书考功名的,不过少,更多是想让孩子读书识字,以后去县城里当学徒或者找个体面些的活计,不至于像他们一样一辈子在地里刨食。

    何文静似模似样的走到潘秀才院子外的梧桐树下,再靠着树坐下来,听里面传出的读书声。

    一阵童声朗读之后,潘秀才开始讲释义了。

    今天潘秀才讲的这段何文静已经学过了,正好听他细说典故。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这是列举的一系列大儒学者们勤勉好学的故事。【2】

    比如孔子就向一位鲁国的神童项橐请教学问,还有一位叫赵普的大官,都当了中书令了仍然手不释卷努力读书。还有西汉时路温舒,更是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阅读。

    何文静听到这里也惊讶了,真有人把字写在蒲草上阅读吗?就是不知道是多大的草叶了,而且墨迹在叶子粘得住吗?

    小小开个了脑洞,何文静又听潘秀才继续说。

    还有个叫公孙弘的人,为了读书,他还将春秋刻在了竹子削成的竹片上。然后做总结:路温舒和公孙弘都很穷,买不起书,可是他们还是不忘勤奋学习。

    所以你们也要努力读书。

    何文静觉得潘秀才要表达的意思应该就是这个了。

    这一段讲完,潘秀才就让几个学生开始朗读背诵了,然后再让他们默写,接着是抽背昨天的,基本就是这样了。

    何文静看天色将晚,这里也快散学了,就起身准备回家,却不料被叫住了。

    “你先别走。”

    何文静转身,是潘秀才。

    “潘夫子好,不知您叫我何事?”难道是偷听被发现了?

    他这几天都是在他们散学出门前就离开的啊,期间他也没见潘秀才出来过,怎么就被发现了呢。

    “你这几天在我院子外的这课梧桐树下坐着,是在干什么”潘秀才捋着胡子慢悠悠的问。

    何文静看着潘秀才的神色,又听他说这几天都见到他在这里,猜他应该也知道了,就直接说:“我听见夫子在里面讲书,觉得很有意思,就坐在这里听。”

    “你听得懂?”潘秀才好奇了。

    “恩,算是听得懂吧。我几天前也让我娘买了一本《三字经》,以前听过别人读过这书,现在正自己照着在学字,就是不知道里面的意思,现在听了潘夫子说的,我大概就懂了。”何文静据实回答。

    这下潘秀才更感兴趣了。

    “那你会背吗?又会写多少?”

    “会背,现在已经会写一半了。”

    何文静答完就开始背诵起来,又在地上慢慢写了几个字。

    “好!好!孺子可教也。”潘秀才很欣赏这个看起来才七八岁的孩子,等他又抽了几段典故,见他也能答上来后就更满意了。

    “我看你读书还算有天赋,听你说每日练字也算刻苦,怎么家中没有让你来读书?”潘秀才自己问完也知道,估计是家穷。

    他捋了捋胡须,有些为难。他靠着学生们的束脩生活,肯定不能开这个先例让这孩子免费来读,可是他读了一辈子书,也知道这个孩子如果能坚持读下去,肯定会比他走得更远。

    潘秀才沉吟了一会开口道:“我这里的束脩是每年铜钱五百文,外加一斗米,既然你家中困难,也可以不必一次交齐,只要分次在一年中缴纳齐全就可,你觉得怎么样?”

    何文静眼睛一亮,知道这也算是一种优惠了,大概就跟现代的分期付款还不收利息差不多了。

    只是这样一来,他下午就没时间在家里帮着干活了,还是得跟方氏商量一下,不过他觉得自己有把握能说服方氏。

    果然,何文静把潘夫子跟他说的话给他娘说了后,方氏就没有直接拒绝,而在何文静说潘夫子那里有许多书,到时候他去上学就可以再另外学到更多的书后,方氏就同意了,她是知道书有多贵的,上次给儿子买的薄薄的一本书就费了老多钱。

    何文静第二天下午就拿着自己的那本《三字经》去了潘夫子的私塾,他到得早,此时屋中到了的学生,除了他就只有一个李石头。

    李石头就是租何家地的那家人,李石头是家中幺子,今年九岁。

    “文静!是你?你怎么也来读书了?”李石头看见何文静,惊喜非常。

    要说他能出来念书还是多亏了何家,因为今年他家的收成肯定会比往年多,他娘就说家中三个儿子,以后再分家,估计到时候地就不够了,分到每家头上说不定饭都吃不饱。

    干脆现在就趁小儿子年纪小,花钱让他去读书,以后就不给他分地了,让他大了去城里找活干。

    这件事他们三兄弟都没意见。

    他大哥二哥都是只知道使蛮力的,而且现在年纪也大了,虽然现在家中给弟弟花钱,可是以后就不用再分地给他了,因此也没意见。

    而李石头自己也是愿意的,他很羡慕能认字的人,就算以后家里都不分地给他,可是他相信只要自己认字了,肯定也能找到活干养活自己,说不定比种地还好,因此他也是一百个愿意的。

    “对啊,我也来读书了。石头,你知道哪里没人坐吗?”何文静问他。

    “这里的位置不固定的,来得早的就可以随便坐,你想你坐哪就可以坐哪。”李石头现在还兴奋的很,拉着何文静就让他挨着他坐。

    何文静听完,就在李石头旁边的一张案几上坐了下来,跟他做了同桌。

    再后来,陆陆续续的也有好几个村中的小孩来了,见今天多了一个人,大家好奇的看了一会就自己坐下了,只有最后进来的何文茂,一直用眼睛瞪着他。

    作者有话要说:  【1】【2】关于蒙学书籍内容介绍来源于网络资料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