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残照

西风残照 > 注:

注:

    注:

    【1】、王氏被封侯的十人指的是:阳平顷侯王禁、敬侯王凤、安成侯王崇、平阿侯王谭、成都侯王商、红阳侯王立、曲阳侯王根、高平侯王逢时、安阳侯王音、新都侯王莽。

    【2】、君,此指女性侯爵。王氏封为君的有:广思君王君挟、广惠君王君力、广施君王君弟。

    【3】、四辅:四辅:又称四邻,乃官名合称,夏代始置,为君主左右的辅弼之臣。《书?洛诰》有“四辅”之称,《益稷》有四邻之说,《史记?夏本纪》有“敬四辅臣”之语。至《尚书大传》、贾谊《新书》始有疑、承、辅、弼(《尚书大传》说“古者天子必有四邻,前曰疑,后曰承,左曰辅,右曰弼;《新书》作道﹑弼﹑辅﹑承)为“四辅”之说,皆出于秦汉间人的依托。这些在君主左右的辅臣,由氏族社会的长老发展而来,遇国家有大事,君主都要向他们请教,共同议定。西汉时,乃太师、太傅、太保、少傅合称,平帝元始元年(1)置,位居三公上,时王莽为太傅,领四辅之事,总揽朝政。至王莽托古改制,以太师、太傅、国师、国将为四辅官以配三公,位上公,居三公上。又为其子置师疑﹑傅承﹑阿辅﹑保拂(弼)之官。东汉废。北周宣帝时亦置,据《尚书大传》命名为大前疑、大右弼、大左辅、大后承。明太祖曾置春﹑夏﹑秋﹑冬官,也叫“四辅”。参阅清全祖望《经史问答.三礼问目答全藻问》等文献。

    【4】、汉平帝刘衎之死,据《资治通鉴》,元始五年(公元5年),“时帝春秋益壮,以卫后故,怨不悦。冬,十二月,莽因腊日上椒酒,置毒酒中;帝有疾。莽作策,请命于泰,愿以身代,藏策金滕,置于前殿,敕诸公勿敢言。丙午,帝崩于未央宫。大赦天下。莽令天下吏六百石以上皆服丧三年。”在这里,司马光详细记载了王莽鸩杀平帝的原因、时间及过程。而忠心袒护汉室的班固在《汉书》中始终未正面作出王莽毒死汉平帝的的历史记录。

    关于汉平帝之死,《汉书》相关记载如下:

    1.《汉书.平帝纪》,元始五年,“冬十二月丙午,帝崩于未央宫。大赦天下。有司议曰:‘礼,臣不殇君。皇帝年十有四岁,宜以礼敛(殓),加元服。’奏可。葬康陵。诏曰:‘皇帝仁惠,无不顾哀,每疾一发,气辄上逆,害于言语,故不及有遗诏。其出媵妾,皆归家得嫁,如孝文时故事。”

    2.《汉书?王莽传》,元始五年,“平帝疾,莽作策,请命于泰畤,戴壁秉圭,愿以身代。藏策金滕,置于前殿,敕诸公勿敢言。十二月平帝崩,大赦天下。莽征明礼者宗伯凤等与定天下吏六百石以上皆服丧三年。”

    另外,还有两处有记载汉平帝死的相关记载:

    1. 《汉书?王莽传》,居摄二年(公元7年),“九月,东郡太守翟义都试,勒车骑,因发奔命,立严乡侯刘信为天子,移檄郡国,言莽‘毒杀平帝,摄天子位,欲绝汉室,今共(恭)行天罚诛莽。’郡国疑惑,众十余万。”“十二月,王邑等破翟义于圉。”

    2. 在《汉书.翟方进传》中,也有翟义反莽时,“移檄郡国,言莽鸩杀孝平皇帝”的说法。

    在这里,《汉书》唯才出现了王莽“毒杀平帝”的说法,其来源见于翟义发送给各郡国的反莽檄文。但这两处都只是抱着不能肯定怀疑的态度引用翟义讨伐王莽檄文的说法。在《王莽传》中,班固在记载东郡太守翟义以王莽“毒杀平帝,摄天子位,欲绝汉室”为由,号召郡国共同诛莽时,紧接着用了“郡国疑惑”四个字。这表明平帝崩后两年内根本就没有王莽毒杀平帝的任何社会舆论。

    平帝死于公元5年,班固之父班彪生于公元3年。作为当代人的班氏父子都没发现平帝死于王莽鸩杀的历史事实,千年后的司马光应该不能有这样又具体又详细的历史依据,有可能只是司马光老先生的猜想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