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不好意思害了你

首页|玄幻|仙侠|言情|历史|网游|科幻|恐怖|其他

别让不好意思害了你 > 第2节

第2节

    序二求人办事,厚中带黑

    人生起伏,不可能处处得志,谁都有可能碰上山穷水尽的时候。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不管你是能者还是庸人,智者还是蠢夫,领导者还是打工仔,都需要别人的帮助才能在社会中立足。

    中国古时候就有圣贤主张“万事不求人”,不过自古至今,“万事不求人”似乎只是一句虚言。

    战国时期,楚国人许行率领着自己的几十个门徒来到滕国,他们穿着粗麻织成的衣服,靠编草鞋、织席谋生,不仅如此,许行还公开指责滕国的国君不明事理。因为在他看来,任何人都不能依赖别人,不能有求于别人,所以,一个贤明的君主应该一方面替老百姓服务,另一方面还要和老百姓一样自耕自食,如果自己不劳作而接受别人的供养,就不能算是一个贤明的君主。

    一个叫陈相的人将许行的所作所为告诉了孟子。

    孟子问:“你能肯定许行吃的一定是自己亲自种的粮食吗?”

    陈相回答:“是的。”

    孟子接着又问:“那么,许行穿的衣服一定是他自己织的布做的吗?他头上的帽子也是自己做的吗?他煮饭的铁甑都是自己亲手浇铸的吗?他耕作用的铁器也都是自己亲手打制的吗?”

    陈相回答说:“不是的,这些东西都是他用米、草鞋、草席这些东西换来的。”

    孟子说:“既然是这样,那就是许行自己不明白事理了。”

    孟子和陈相的对话,明白地指出不论衣食住行,我们都是有求于人的。我们要想在世界上存活下去,需要办数不清的事,需要请无数人帮忙。一个人如果不和他人建立联系,不求助于别人,就不可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

    求人实在是不得已而为,又不得不为的两难之事。要求人,脸皮薄、不好意思可不行。所谓“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求人办事放不下身段,只能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世上的人千奇百怪,你要想求人办事,什么人都可能遇上。有的人态度傲慢,架子奇大;有的人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有的人两面三刀,当面把胸脯拍得嘭嘭响,过后却无声无息;有的人爱故弄玄虚,明明一个电话就可以搞定,他却说这事十分难办……既然有求于人,就难免在别人面前自觉低人一等。“上山擒虎易,开口告人难”,当你不得不开口的时候,一定要硬着头皮撑到底,这样才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厚黑求人术讲究面厚心黑。厚黑大师李宗吾将厚黑学分为三种境界:

    第一种是“厚如城墙,黑如煤炭”,城墙虽厚,可用火炮轰破,煤炭虽黑,但颜色可憎,众人不愿接近它;第二种是“厚而硬,黑而亮”,同前一种相比虽有天壤之别,但毕竟有形有色,别人经过细心观察便可看出蛛丝马迹;第三种是“厚而无形,黑而无色”,进入“无声无嗅,无形无色”之境界。臻于此境,就可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锐不可当、所向披靡。

    有些人在求人的时候总觉得不自在,感觉不好意思,心老是跳个不停,弄得双方都难为情,最后以尴尬收场。其实,这主要就是心理障碍太大,只要领悟了“厚黑之道”,就可以轻松求人,达成你想办的事。

    看最新章节

    人之初,性本“面”

    中国人对面子似乎有着过分的追求,“爱面子”也成了中国人典型的文化性格。鲁迅先生说:“面子是中国人的精神纲领,只要抓住这个,就像拔住了辫子一样,全身都跟着走动了。”

    “面子”到底是什么呢?不是别的,其实就是角色期待,特别是自我角色期待的满足。能够以某种方式满足自我的角色期待,就是有“面子”。

    常言道:其他皆可丢,唯面子不可丢。从古至今,中国人对于面子的追求无所不包,从官员到百姓,衣、食、住、行,这“面子众生相”,在中国上演得淋漓尽致。

    甲午战争前夕,慈禧太后为了筹备她60岁生日的万寿庆典,挪用巨额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及“三海”工程。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以后,户部奏请暂停颐和园工程,一些主战派官员请求,节省开支,移作军费。慈禧大怒,恶狠狠地说:“今天使我不高兴的人,我也要使他一辈子不高兴。”

    慈禧在解释用北洋水师军费修建颐和园、庆祝大寿时说了这样一番话:

    “寻常人家的老太太,60大寿也要过得风光漂亮,这样就会被邻居看得起。

    如果连我的生日都办磕碜了,不但我的面子,朝廷的面子也没地方搁!又怎么体现我国河清海晏国泰民安?这样一来,不但洋人瞧不起,连老百姓也瞧不起!洋人瞧不起你他就敢欺负你,老百姓瞧不起你他就不服你,这样就会出事儿,祖宗的基业就会毁于一旦!”

    瞧瞧,慈禧的面子竟是如此“重于泰山”!

    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人,以更加眼花缭乱的方式,满足更加离奇的“面子需求”:影视歌星因为自己是明星,就一定要比所有的人晚到会场;新人结婚时,一定要大摆筵席,豪华名车成排。难怪林语堂先生曾经这样评价中国人:“有时好像争脸是人生的第一要义,甚至倾家荡产而为之,也不为过。”

    一定得选最好的黄金地段,雇法国设计师!建就得建最高档次的公寓,电梯直接入户,户型最小也得四百平米。什么宽带呀,光缆呀,卫星呀,能给他接的全给他接上。

    楼上边有花园儿,楼里边有游泳池,楼子里站一个英国管家,戴假发,特绅士的那种。业主一进门儿,甭管有事儿没事儿都得跟人家说:ayihelpyou,sir?一口地道的英国伦敦腔儿,倍儿有面子!

    社区里再建一所贵族学校,教材用哈佛的。一年光学费就得几万美金。

    再建一所美国诊所,二十四小时候诊,就是一个字儿——贵!看感冒就得花个万儿八千的。

    周围的邻居不是开宝马就是开奔驰,你要是开一日本车呀,你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

    你说这样的公寓,一平米你得卖多少钱?两千美金那是成本,四千美金起,你别嫌贵还不打折。你得研究业主的购物心理,愿意掏两千美金买房的业主,根本不在乎再多掏两千。

    什么叫成功人士你知道吗?成功人士就是:买什么东西都买最贵的,不买最好的。所以,我们做房地产的口号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贵!

    冯小刚贺岁片《大腕》中的这段经典台词,在令人捧腹之余,也折射出许多国人爱面子的心理。

    为什么中国人那么爱面子?从浅一点说,“面子”是给人台阶下,但从深一点讲,“面子”是一种相当具有分量的无形工具。面子代表了一个人的脸面,是自尊、利益等的代名词,是中国人自觉遵守的一种人际交往规则。

    在中国人的具体交往中,一个人有面子,或者得到面子,代表着这个人被社会和他人所认可、理解和尊重,这会让他的内心得到巨大的满足。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把地位高、年纪大、拥有一定资历及德行的人称之为“老”,比如张老、王老。可千万别小瞧这个“老”字,这不仅仅是尊重的表现,这里面还有个面子问题。有这种资格的人,在某些问题上讲句话或表个态,无疑是最有效果也是面子最大的。还是这个称谓,如果把字调换一下位置,意义就不同了。把“王老”换成“老王”,效果也就截然不同了。

    易中天说:“面子是咱中国人的宝贝,几乎主宰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人际关系,要靠面子来维持与处理;社会生活,要靠面子来决定与操作。”饭可以不吃,但面子不能不要,从小到大,父母就教育孩子要争气,好好学习,将来一定要比别人家的孩子强,好让自己脸上有面子。

    《围城》中的主人公方鸿渐大学毕业后,在亡故未婚妻的父亲资助下到西洋留学。“四年中倒换了三个大学,伦敦、巴黎、柏林;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生活尤其懒散。”

    既是到西洋留学,就应该获得博士学位才是。但是方鸿渐把学位看得很轻,认为学位是毫不实际的东西,到了欧洲也是在混日子。到了第四个年头,准备回国了,在父亲和“准岳父”的两面夹攻下,他才意识到学位的重要性:学位“仿佛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张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

    万般无奈之下,他花30美金买了一纸“克莱登法商专门学校”的博士学位证书,“好比前清时代花钱捐个官,或英国殖民地商人向帝国府库报销几万镑换个爵士头衔,光耀门楣,也是孝子贤婿应有的承欢养志”,既滑稽又荒诞。

    中国人爱面子、好面子,由古至今从不肯割舍“面子情结”,这也是千年文化沉积下的奇葩一朵。难道面子真的那么重要吗?其实你认为它重要它就重要,认为它不重要它就不重要了,关键看你能否参透它,如果参透了,你就能在人际交往中无往不胜了。

    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

    “头可断,发型不能乱;血可流,皮鞋不能没有油。”这句话讲的就是一个面子问题。所谓“人为一口气,佛为一炷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这些死要面子的人安身立命的心理动因。

    爱面子本是人的一种天性,因为人生下来就有一定的虚荣心。《现代汉语词典》对于“虚荣”一词的解释是:表面上的光彩。虚荣心,即指一个人借用外在的、表面的或他人的荣光来弥补自己内在的、实质的不足,以赢得别人和社会的注意和尊重。既然是“虚荣”,那就不是实实在在的,而是表象化的、昙花一现的荣耀。

    虚荣心最大的危害,就是使人在追求目标时采取不切实际的、错误的手段,以致行为和目标走向偏离,铸成大错。柏格森说:“虚荣心很难说是一种恶行,然而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

    真是一语中的。

    有资料显示一般这样的人很容易产生虚荣心:

    1自尊心过强的人;

    2私心过重的人;

    3缺乏自信的人;

    4处于特定文化环境中的人。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社会人际交往中注重“脸”和“面子”的文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和强化了中国人的虚荣心理。

    为了争这一份“可贵”的虚荣,有些人不顾自身条件,自我膨胀,愣是把面子吹大了;把有限的资源消耗在维护大面子上,而无暇顾及实质;虚胖的面子难以维持,就只好弄虚作假……于是,就出现“不蒸馒头争口气”“宁可伤身体,不肯伤感情”“死要面子活受罪”等语句,落了个悲剧的下场。

    从前有个书生,家里一贫如洗,却极其爱面子。

    一天晚上,一个小偷摸到他家中,仔细搜寻了一番,却没有发现一件值钱的东西,便跺脚叹道:“真是晦气,我算碰到了真正的穷鬼!”

    书生听了大惊,赶紧从枕头下面摸出仅有的几文钱,双手捧给小偷说:

    “您来得真不巧,我家只有这点钱了。但在别人面前,您可千万不能张扬,给我留点面子啊!”

    《孟子》中也有一个爱面子的故事,说的是一个齐国人,娶了两个老婆。他在妻子面前总是炫耀自己在外面是多么风光,经常跟大人物来往,且常常喝得醉醺醺地回家。

    妻子问他:“你跟什么人喝酒?”

    他得意扬扬地回答:“都是些有钱有势的大官。”

    妻子告诉小妾说:“丈夫出去,总是吃饱喝足才回来,我问他都和谁一起吃饭,他说全是有钱有势的人,但家里不曾有富贵的人来,我想要偷偷地跟着他看看他到底去什么地方。”

    第二天早晨起来,等丈夫出门后,妻子悄悄地跟在他后面,几乎走遍了全镇,也没发现一个达官显贵同自己的丈夫说话。

    后来,妻子跟随丈夫来到了东郊的墓地,发现他向祭扫坟墓的人讨要祭祀剩下的食物,不够,又跟其他的人家去讨要,这就是他填饱肚子的办法。

    妻子看了很生气,回来告诉小妾,气愤地说:“丈夫是我们仰望且依赖终生的人,现在他竟然这样欺骗我们,还能指望他什么呢?”两人抱头痛哭。

    不要以为要面子的齐国人只出现在寓言故事中,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也比比皆是。有些人即使债台高筑,也要挥金如土。与他人比吃穿、比轿车、比住房、比待遇、比职位;操办红白喜事时,讲排场、摆阔气;在生活中,大手大脚,借贷消费……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他人将目光聚焦在自己身上。这种虚荣心腐蚀了人的正常心理,破坏了人的健康情绪,成为了人们性格中的一个毒瘤。

    人们常说:“贫穷就像咳嗽,越想隐瞒,就越欲盖弥彰。”因为穷而觉得自己没面子,生怕别人说自己寒酸,这是可以理解的。坏就坏在有些人过于看重面子,劳心费力地把寒酸相掩盖起来,结果反倒闹出许多笑话,更加丢人现眼。

    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便是这样的人,身穿长衫,满口之乎者也,自认为很有面子,但在人们的眼里却一无是处——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为什么要坚持穿长衫?现在的人很不理解,可旧时的人都明白,因为穿不穿这件长衫,攸关面子问题。旧时的工薪阶层,劳动人民,都穿短衣,固然为了缝制时省布,更是为了干活时方便。而读书人,进学应考,中举入仕,基本都着长衫,显得潇洒倜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的“青衫”就是指读书人的一袭长衫。

    在孔乙己看来,长衫是一种光荣,是作为读书人的光荣;长衫是一种骄傲,是拥有知识的骄傲。长衫已成了一种精神支柱,支撑着孔乙己在世态炎凉中挣扎着活下去。他一无家财,二无职业,可偏偏又好喝几口酒。于是,抄书之余,免不了在主人家顺手牵羊,做些鼠盗狗窃的事,犯事之后,通常免不了挨打,这也是中国人对于小偷小摸的常规惩罚——饱揍一顿以泄恨。

    直到后来,孔乙己被人打断了腿,终于连那剩下的架子也垮了。

    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