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社会主义?

首页|玄幻|仙侠|言情|历史|网游|科幻|恐怖|其他

什么是社会主义? > 第6节

第6节

    第三节 市场社会主义

    苏东剧变后,市场社会主义思潮在资本主义的中心国家重新涌现,并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市场社会主义是一种经济体制的理论或模式,也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股重要思潮,它是西方大约一个世纪以来倡导和探索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道路与模式形成的思想理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方式和范围的不同而产生了特征迥异、内容不一的许多理论模式。学习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对认清西方当代市场社会主义的实质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有不容忽视的积极意义。

    一、市场社会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

    市场社会主义的理论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三十年代是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初步形成时期,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末是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真正确立与实践时期,九十年代至今是市场社会主义的深入反思及新形态确立的时期。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三十年代,西方经济学界发生了一场关于社会主义的大论战,市场社会主义思潮正是在这场论战中逐步形成的。该时期最著名的就是旅美波兰经济学家奥斯卡·兰格提出的“兰格模型”。“兰格模型”又称为“竞争解决社会主义”。其最主要的特点是:生产资料当实行公有制,但小型工农业可保持私有;不完全市场体系,存在消费品市场、劳动服务市场,但不存在生产资料市场和资金市场;实行国家、地方、家庭参与的多重决策体系;双重价格定价体系,消费品和劳动力价值通过市场来定价,而生产价值由中央计划机关采取模拟市场竞争的方法来决定。“兰格模型”是早期的市场社会主义思潮形成的标志。

    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是市场社会主义思潮在东西方各国分别确立的时期。东欧、苏联的经济学家主张在计划经济框架内,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理论流派和不同的模式理论。南斯拉夫的市场社会主义在当时影响最大。其代表人物卡德尔认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只有在市场基础上才有可能。南斯拉夫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以工人自治为核心的自治社会主义。此外,波兰经济学家布鲁斯提出了“有调节的市场机制的计划经济模式”,认为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是有调节的市场机制,它同完全自由的市场机制有别。

    另有许多市场社会主义的不同思潮都为市场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实践基础和理论依据。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市场社会主义重新在英、法、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活跃起来,进入反思与创新的改革时期。他们重新探讨市场社会主义,为的是弄清如何通过市场使西方走向社会主义,由此而出现了远离自由主义,重构市场社会主义蓝图的新动向。这一时期大致有五种不同类型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理论,在修正先前模式理论的基础上有许多重大突破。五种类型分别是工人管理企业类型,工人所有制类型,经理管理企业类型即社会资本租赁制类型,没有资本家的资本主义组织类型和混合经济类型。

    二、市场社会主义的理论特征

    市场社会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上和不同流派中,其具体观点和政策主张不尽相同,但是,承认市场与社会主义可以兼容或结合,这个基本观点是比较确定,比较一致的。而英国工党理论家提出的“联姻论”和“主导机制论”,则使之更加明确化和系统化,并使市场社会主义在理论上得以真正确立。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将其视为市场社会主义的标志性理论。市场社会主义的理论特征主要有:

    第一,传统的社会主义认为经济机制同所有制不可分离,并由此出发反对市场。西方市场社会主义把资源配置形式和社会制度分离开来。把计划机制、市场机制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分离开来。他们认为,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手段,与社会制度的性质是没有关系的。市场社会主义者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明确提出了关于经济机制可与所有制相脱离的思想,其中包括美国经济学家埃克斯坦和奥地利经济学家贝尔等。他们明确指出,解决经济体制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应懂得占统治地位的管理原则不取决于所有制的性质”。美国的格雷戈里等人认为,市场和计划仅仅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手段。除此之外,埃斯特林等人撰写的《市场社会主义》一书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必备特征,资本主义必须依赖市场。但是,市场与资本主义之间并不存在内在的实质联系,市场并非只有依赖资本主义才能生存。因此,资本主义和市场是可以分离的。

    第二,市场社会主义强调市场的主导作用,将市场作为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主导机制,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这也是市场社会主义的主要特点。市场社会主义主张大力发挥市场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核心作用、基础作用或导向作用,计划或政府干预机制仅仅在主导形式不能有效发挥作用时才启动。但是在多大范围、何种程度、何种方式上,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学者的主张各不相同。

    三、市场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

    市场社会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虽然都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色彩,但在某些根本问题上二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市场社会主义仍有许多理论上的不完善之处。

    首先,二者对待公有制的态度不同。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坚持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根本标志。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根据经济文化落后的具体国情,肯定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合理性,但始终高度重视和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作为社会主义的一种流派,市场社会主义极力反对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认为它是导致社会不公正的根源。

    但在对待公有制问题上,市场社会主义则经历了一个从注重公有制到淡化乃至否定公有制的衰变过程。

    其次,二者的理论基础不同。从理论源头来看,市场社会主义以“帕累托最优”这一福利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作为前提,旨在建立一个能够实现社会福利和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理想社会。虽然它也从马克思的思想当中借用了一些东西,然而在根本上,其理论基础仍然是西方经济理论以及西方伦理思想。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则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

    最后,二者理论的现实性与科学性的程度不同。市场社会主义的现实性与科学性是有限的,它在理论上有一定的空想性,在实践上缺乏可操作性。市场社会主义将市场同资本主义分离,这无疑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但是其后期所构筑的各种新模式和新体系,大多脱离现实环境。

    除以上三种社会主义流派外,还有许多不同的社会主义流派都曾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过一定影响,做出过或多或少的贡献。在肯定它们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些社会主义流派的局限性。在学习其他社会主义流派的过程中,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并充分发扬其中值得学习的优秀理论观点,同时拒斥并严肃杜绝其中的消极负面影响。

    看最新章节

    第一节 社会主义基本特征在实践中发展

    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本质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外在体现,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和其他社会形态的最主要最根本的标志。只有全面正确地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基本特征,才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始终把握历史发展的大方向。

    一、科学社会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特征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深化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历史和前人的科学文化成就为前提,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做了原则上的推论和预测。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把未来社会划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恩格斯说过,社会主义是一个“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必然是一个历史过程。社会主义社会本身是一个发展的社会,要经过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

    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根据社会的需要,有计划地调节生产;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扣除之后,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没有商品生产,没有货币交换;没有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国家开始消亡但尚未完全消亡等。这些基本特征的设想对今天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由于当时种种条件的制约,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亲身经历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他们只能在总结历史和前人科学文化成就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做了原则上的推论和预测。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再声明:他们对于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结论。

    脱离了这些事实和过程,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

    俄国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的认识也成为一个崭新课题。列宁在总结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国家与革命》中明确地把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1918年,在俄共七大讨论修改党纲时,布哈林建议在党纲中详细论述社会主义特征,列宁指出:

    “要论述一下社会主义,我们还办不到,到达完备形式的社会主义是个什么样子,我们不知道,也无法知道。因为还没有可以用来论述社会主义的材料。”在领导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践中,列宁对社会主义特征的认识主要有:实行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合作经济;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具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及其民主制度等。

    二、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特征的认识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人们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基本特征的认识,只能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和完善。斯大林在领导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苏联模式。苏联模式对绝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些国家也以苏联模式建设本国社会主义。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经济特征:

    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这种经济特征,在早期的实践中都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经济在不断发展,固守这种模式会限制人们的思想,也会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直到改革的实践,这一过程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不断深化,更加全面地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及其基本特征。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接受了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主义观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社会主义改革的深入,形成了新的认识:在所有制结构上,应该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在分配制度上,应该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在经济体制上应该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92年,邓小平视察了南方,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四大,对社会主义本质及其特征有了比较深刻而完备的认识。这些认识集中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增添了新内容。

    邓小平从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中,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中,对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作了科学的概括。他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从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中,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中,从现实任务与奋斗目标的统一中,对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作了科学的概括,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在进一步的探索中认识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要求。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各方面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表现。所有这些认识,对我们正确把握社会主义的特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根据各国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特别是根据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可以把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概括为:

    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社会主义制度是比资本主义制度更高更先进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一定要具备和大力发展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才能够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最终战胜资本主义所必须的物质基础,以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相区别的根本标志。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经济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可能也不应该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更不应该实行单一的国有制。究竟应该怎样建设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公有制应该采取怎样的形式,必须从本国生产力发展的具体状况出发。

    中国根据自己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并对包括股份制在内的多种公有制实现形式进行了探索。

    第三,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分配关系。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制度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决定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制度,表明劳动既是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也是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列宁指出:不劳动者不得食是社会主义实践的训条,“这个简单的、十分简单和明显不过的真理,包含了社会主义的基础,社会主义力量的取之不尽的泉源,社会主义最终胜利的不可摧毁的保障”。究竟应该建立怎样贯彻社会主义原则的分配制度,应根据各个国家的不同情况而定。中国经过多年探索,确立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四,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是社会主义社会最根本的政治特征。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做主,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和核心,依法治国是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全社会形成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发展文学艺术等事业,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博采世界文明之众长,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原则。

    第六,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共产党人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在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中,最重要的是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这是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表现。

    看最新章节

    &rr;  →

    <a href="/nep;title=《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章节有错误&ntent=《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章节《 第6节》有错误,具体错误是:" target="_bnk">错误/举报</a

    新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