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社会主义?

首页|玄幻|仙侠|言情|历史|网游|科幻|恐怖|其他

什么是社会主义? > 第7节

第7节

    第二节社会主义的两方面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是长期艰巨的过程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这一点将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支配着和影响着社会主义发展的进程。

    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是今天社会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所肩负的特殊历史使命。由于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社会主义事业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系列难度很大的新课题。

    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的原因革命的实践超越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当年的预期,社会主义革命并未在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率先实现,而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俄国、中国以及其他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相继取得胜利。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那种把首先在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看作是“反常现象”,把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看作是“畸形的早产儿”的观点是错误的。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首先,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是通过革命实现的。无论是当时的俄国还是中国,劳动群众所受的多重压迫和剥削格外深重,使社会矛盾极其尖锐,出现了有利于革命的形势。反动统治阶级已经不可能照旧维持自己的统治,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也不能像以前那样生活。革命的主观条件也随之成熟,集中体现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已能在马列主义的指导下,正确分析革命的客观条件和革命队伍本身的状况,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斗争策略,广泛发动和组织群众,运用各种斗争形式,直接发动武装起义,进行武装斗争,争取革命的胜利。

    其次,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一定的社会形态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上的,不可能出现先进的生产关系长期建立在落后的生产力的基础上,也不可能出现落后的生产关系能够长期容纳先进的生产力的现象。但是如果从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个阶段来看,则又会出现参差不齐、相互交错的现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在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情况下,生产关系的变更就成为主要的决定性的方面了。

    列宁在批判俄国小资产阶级政论家苏汉诺夫关于“俄国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实行社会主义的高度”的观点时反问道:

    “你们说,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就需要文明,好极了,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在我国为这种文明创造前提,如驱逐地主,驱逐俄国资本家,然后开始走向社会主义呢?你们在哪些书本上读到过,通常的历史顺序是不容许或不可能有这类改变的呢?”追溯历史,封建制取代奴隶制、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不难找到从不发达地方开始而非从最发达地方开始的例证。

    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社会主义在经济文化上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经济、政治和社会运行机制还来不及完善健全,难以充分展现他的巨大优越性和蓬勃生命。社会主义事业必然要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种历史形成的巨大差距不是短时期内可以消除的,这就对建设社会主义社会造成了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

    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的甚至落后很远。生产力的落后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可能得到全面的发挥,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世界的人民也必然缺少巨大的吸引力。不难设想,如果社会主义先在美国、英国那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整个世界发展的局面就会大不相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必须把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努力完成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商品化、现代化的艰巨任务。完成这个任务,赶上和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疑需要相当长时间的艰苦探索和奋斗。

    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由于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相对落后,资本主义国家较为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会使一部分群体盲目地崇拜西方世界,这就增加了社会主义国家思想政治工作的艰巨性。发展公有经济,改造小农经济,建立、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成为无产阶级政权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胜利,必然会影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社会主义消灭了剥削阶级,就意味着实现了人类历史上最高的民主。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民主从一开始就达到了完善的形式。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受到这些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的严重制约,建设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面临许多难题,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还要进一步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改变几千年形成的传统观念,建设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实现真正的社会公正和平等,从而为人类最崇高的理想——共产主义社会准备充分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这同样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才能实现。

    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由于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胜利,又只能先在少数国家胜利,因而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的国家必然处于资本主义国家包围之中,受到资本主义列强的遏制和扼杀,面临异常严峻的国际环境。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之初,国际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进攻主要是武力方式。社会主义制度有了长足进步之后,进攻的方式则往往转变为以“和平演变”战略为主。目前来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然比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强大得多。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后,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国际资本主义则因为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科技革命和在国际市场上攫取的巨额利润而获得了新的发展。所有这些,都使社会主义面临更大的挑战。社会主义不能闭关自守、坐以待毙,只有走改革开放之路,并尽可能地吸收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避免资本主义发展所产生的两极分化和其他腐败现象。在这种敌强我弱的形势下,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将是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长期的艰苦的过程。要使社会主义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这种可能变成现实并非易事,只有人们能够充分认识和掌握规律才能加速社会主义进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试图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不能够在极短期内完成的,拔苗助长的建设行为将危害社会主义的建设。共产党探索和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必然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建设社会主义任重而道远。

    看最新章节

    第三节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是曲折多样的

    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经历了10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结合本国的基本国情,一些国家已经找到各自成功的道路,这就同时形成了多样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各国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以及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性特征对社会主义道路多样性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决定性作用。革命胜利以后,选择何种发展道路,建设怎样的社会主义,仍然需要各国共产党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和观点的基础上进行长期的曲折探索,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

    一、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一)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这一段论述是列宁在谈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指出的。列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结合了各民族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特殊性的深刻内涵,对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客观状况看,各个国家的具体国情千差万别,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上都具有一定的差异,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无产阶级政党自身成熟程度的不同,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的构成状况不同,革命传统不同以及历史和现实的、国内和国际的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必然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第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从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中可以看出,生产力状况都相对落后的已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别,各个国家必须根据本国国情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发展战略,采取不同方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第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各个民族从历史上继承下来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的不同,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本国民族特色相结合,在实践中走出一条切合本国实际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道路。

    第三,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社会主义随着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即使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也不可能一样。各个社会主义国家都应根据时代和实践发展的形式,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生机活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是一个客观真理,但是认识这一真理的过程是曲折的,代价是沉重的。实践证明,坚持社会主义,不等于坚持某种单一的社会主义模式;改革或抛弃某种社会主义模式,不等于改掉或抛弃社会主义;某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也不等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

    (二)无产阶级政党是如何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

    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无产阶级政党必须领导全国人民为之奋斗的神圣使命和光荣任务,必须坚持科学的思想和方法。

    第一,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恩格斯在评论《资本论》第一卷出版时说过:“一些读者可能会以为他从这本书里可以知道共产主义的千年王国看来到底是什么样子。谁期望得到这种愉快,谁就大错特错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新社会的设想所采取的科学态度和研究新社会制度的思想方法,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索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于研究未来社会制度的科学方法。

    第二,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以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坚持“走自己的路”。从本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是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在把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现实的过程中,列宁尤其强调各国共产党人独立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性。他指出:“我们决不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意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因为它所提出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各国的国情不同,情况又在不断地变化,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的实践也应该不同。“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和当代马克思主义者面临的一个根本问题。对这一根本问题,只有坚持从本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才能作出正确的回答。

    第三,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社会主义要想取得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各个国家各个阶级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科学的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闭关自守的行为必然导致发展落后,但借鉴一定要结合本国的实际。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曾经被神圣化、凝固化,以至于长期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导致了严重的后果,照搬照抄是不会取得成功的,这是在历史长期实践中得出的真理。

    二、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曲折过程

    (一)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的历史因素

    二十世纪社会主义从理想变成现实,从一国实践发展为多国实践,从改革浪潮迭起到局部严重受挫,从苏东剧变解体到中国一枝独秀,经历了一段复杂曲折的过程。列宁在十月革命后多次指出:“我们的革命是开始容易,继续比较困难,而西欧的革命是开始困难,继续比较容易。”面对社会主义在发展中遇到的这些挫折,我们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来正确分析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原因,回答这些疑问与迷惑,进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列宁还指出:“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

    1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其成长不会一帆风顺。社会主义的产生和成长,意味着对资本主义旧社会的否定。但是由于无产阶级不曾掌握任何生产资料,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无从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得到发展,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却发展了几百年,整个私有制关系则发展了数千年。私有制的经济、政治、文化已经形成一种非常庞大的根深蒂固的存在。它们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到包括无产阶级在内的所有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社会主义国家力量相对弱小,社会主义要代替资本主义,不但要同传统所有制关系进行最彻底的决裂,而且要同传统观念进行最彻底的决裂。所有这一切,决定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斗争是不会停止甚至是相当激烈的。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展开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体现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在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由于受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有一个过程。只有尊重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实践中自觉地运用规律,及时研究新情况,有效解决前进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够顺利地向前发展。

    3经济全球化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不仅面临着来自资本主义各个方面的严峻挑战,同时,也面临着自身发展的重大机遇。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国家提出了重大挑战和难得的机遇。在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他们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都占有优势,而对于无论是在经济实力还是科技水平都相对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在全球性的激烈竞争中,所遇到的风险和挑战将是更加严峻的。社会主义国家参与国家交往,只能是一个把握机遇、趋利避害、因势利导、曲折前进的过程。

    (二)社会主义在自我发展和完善中走向辉煌

    社会主义在曲折中持续前进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扭转的历史趋势。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能够从根本上克服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前景;社会主义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社会主义能够在改革中不断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社会主义改革根源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内在要求。就中国而言,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改革就是克服这些矛盾的最有效途径。

    社会主义如何进行改革?在不断的实践和发展中得到如下启示:

    第一,要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指导我们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行动指南。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得出创造性的科学结论,从而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二,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促进生产力发展和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目的是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改革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第三,要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式和步骤。社会主义改革没有也不应该有统一固定的模式,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大胆地实验和探索,并不断总结改革进程中的经验教训,不断前进和创新。

    第四,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设想,已为我们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进方向。

    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同时给我们以深刻启示: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不动摇;必须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对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

    的战略图谋保持高度警觉。

    江泽民同志指出:“历史经验反复证明,低潮孕育着高潮,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来看,低潮将预示着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预示着社会主义的新胜利。”我们要站在时代和历史规律的高度,从客观上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坚定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我们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更好地结合起来,不断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而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推向前进,以新鲜的经验丰富它,使它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这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对待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根本态度,也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不可推卸的历史职责。

    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充分说明,实践永无止境,探索和创新也永无止境。中国未来的发展也必须靠改革开放,而要取得社会主义改革的成功,必须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适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看最新章节

    &rr;  →

    <a href="/nep;title=《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章节有错误&ntent=《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章节《 第7节》有错误,具体错误是:" target="_bnk">错误/举报</a

    新书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