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宫匠

大明宫匠 > 第一章 小荷才露尖尖角03

第一章 小荷才露尖尖角03

    3

    蔡思诚、蔡信、蔡夫人、蔡小芹、蒯祥、周文铭围坐在蔡家饭厅的桌旁。

    蔡思诚的使女云儿在一旁给大家斟酒。

    蔡信朝蔡思诚举起酒杯:“大哥明日就启程回常熟了,我在这里代表在座的,祝大哥一路平安!”

    大家皆举起酒杯。

    蒯祥和周文铭齐声:“祝师父、师妹一路平安!”

    蔡小芹不乐意了:“诶,你们祝我爹就得了,祝芹儿干吗?赶芹儿走啊?”

    周文铭诧异:“莫非你不同师父一道回去?”

    小芹道:“好不容易跑了几千里地,来到这个特别不一样的北方地界,哪儿能说回去就回去呀?芹儿已经跟爹和叔讲好了,明日云儿陪爹回常熟,我留下来帮婶娘打理信仁堂。”

    周文铭问蔡思诚:“是这样的吗,师父?”

    蔡思诚点点头,然后转向蔡信:“这回本是借着修改图纸的机会,让丫头跟着来北京玩一趟,谁承想她一来就不想走了,死活赖在你家,不跟我回去。唉,给你们两口子添麻烦了。”

    “谁说是添麻烦?”在溺爱她的老爹面前,蔡小芹有理没理都能搅三分。“婶娘的信仁堂正忙不过来,今后芹儿就做她的左膀右臂。芹儿留在北京绝不吃闲饭!”她转向蔡夫人。“我说的对不对,婶娘?”

    “必须的,我巴不得芹儿留下来跟我就伴呢!”子女不在身边的蔡夫人真心把这个可爱的小侄女当亲闺女。

    蔡思诚瞪了女儿一眼:“赖在你叔家,还名正言顺了?”

    蔡信忙说:“孩子说的没错,她留下来,正好帮了你弟妹的大忙,她上了岁数,那个药铺确实需要个自己人帮忙打理。”

    周文铭喜形于色:“太好了,师妹不走了!咱们又可以常在一起了,大师兄带你逛街,给你买糖葫芦!”

    “那得看芹儿有没有工夫了,信仁堂这么忙一药铺……”小芹显然并不领情他的好意,她转向蒯祥。“二师兄,爹老说你是个工作狂,饭顾不上吃,衣服没工夫洗。这回行了,有芹儿在,你歇了工就来这儿,我们给你做好吃的,你的衣服脏了破了,芹儿给你洗,给你缝。”

    “你刚刚还说自个儿忙呢,怎么又有工夫给他做饭洗衣服了?”周文铭有几分吃醋。“再者说了,工地也不近,师妹就别遛你二师兄了。你二师兄手艺好,人缘宽,他的香山老乡有什么好吃的都留给他吃,他不缺嘴。至于他的衣服嘛,但分有点儿脏,他一脱下来,那些想跟他学手艺的小民工就全都抢着替他洗了。”

    “那能一样吗?”小芹道。“二师兄,你别听他的,没事你就来。”

    蒯祥微笑着,没有回应师妹的这份热枕,而是转向蔡思诚:“师父这一走,我与师兄就没了主心骨。北京皇宫这么大的工程,姚广孝大人亲自主持的规划,您也参与了设计。姚国师刚刚仙逝,您再撒手不管,有了事情我们问谁去呀!”

    “不是还有你师叔呢吗,”蔡思诚道。“他参加过南京皇宫的后期营建,有他在,就跟为师在一个样。”

    蔡信忙说:“哪里,我那两把刷子大哥还不清楚?比大哥您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都做到工部营缮司郎中了,工地上的事一把抓,你就不要谦虚了吧。”蔡思诚转向蒯祥。“我们老一辈早晚都是要退下来的,比如你爹,多好的手艺,不也禁不住老寒腿,去年就告老还乡了?你和文铭目下都已经能够独当一面了,再给你们压些担子,别嫌重,只当是历练,我们的位置很快就要由你们来补上了。这些年你们跟我学的设计上的知识,早晚会用上的。我相信,你们一定会干的比我们这一辈更为出色。”

    “说到设计,”蒯祥道。“北京皇宫的设计确实大气,三大殿,五大门,无论是规模还是气势,都超过了南京皇宫。”

    “那是当然,”蔡思诚道。“当年圣上下旨敕建北京皇宫时,姚国师定出的第一条就是要彰显出至尊至贵的正统气派来。”

    “天字第一号的皇家工程,必须如此。”周文铭附和。

    “并不仅仅因为它是天字第一号。”蔡思诚道。

    “那还因为什么?”周文铭不解。

    蔡思诚:“想听?”

    周文铭:“想听。”

    “既然是关起门来自家人说话,为师就给你俩说说吧。”蔡思诚道。

    大家的目光

    (本章未完,请翻页)

    全都集中到他身上。

    “你们也都知道,圣上当年南下靖难,夺了他侄子建文帝的江山,才终于坐上了龙廷,所以他最怕别人说他来路不正,为此还杀了黄子澄、齐泰、铁铉、练子宁、卓敬、陈迪等前朝旧臣,诛了敢于当面顶撞他的方孝孺十族。民间有句话叫缺什么吆喝什么,当今圣上心底里最缺的就是正统,因此,这种至尊至贵的正统便一定要在他新建的皇宫中彰显出来。”

    身在官场而谨小慎微的蔡信有些坐不住了,对周文铭和蒯祥道:“你们师父说的全都对。不过我要多句嘴,这些话你们听听也就罢了,到了外边就不要乱说了。”

    “这个我们懂,祸从口出嘛,”蒯祥道。“师叔请放心,今晚听到的话,就烂在肚子里了。对了,师父,我和师兄都是干活的,您说,我们在皇宫施工过程中,最应该注意的是什么呢?”

    蔡思诚想了想。“你俩的手艺都没的说,在这方面,为师就不嘱咐什么了。为师只提醒你们,干活的时候一定要牢记两个字。”

    “哪两个字?”蒯祥和周文铭齐声问。

    “吉利。”

    “吉利?”蒯祥不解。

    “是的,吉利,”蔡思诚道。“你们知道圣上为何要迁都北平吗?”

    周文铭抢答:“文铭知道。都城设于北平,有三大好处。”

    “哦?三大好处?那为师就听你来白话白话这三大好处吧。”蔡思诚俨然是在考他。

    周文铭终于逮住了个表现的机会,而且是在师妹小芹面前,他侃侃而谈:“第一,北平乃龙兴之地,北枕居庸,西峙太行,东连山海,南俯中原,沃壤千里,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都城设于北平,就是天子守国门,有利于北部边陲的防务。”

    “嗯,这算是一条。”蔡思诚点头。

    “第二,交通便利。北平位于京杭大运河起点,大运河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五大水系,南方的粮食与丝绸、茶叶,可以通过它源源不断运至京师。”

    “接着往下说。”

    “第三,最后一点,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北平在辽金元都是帝王之都,已绵延四百余年,积淀深厚,有大气象,有帝王气。”

    言罢,一脸得意之色。

    “还行,面面俱到,”蔡思诚点评。“只是太过复杂。其实一句话就够了。”

    “什么话?”周文铭问。

    “天子守国门。”

    “这句话徒儿刚才说了。”

    “你的确说了,可你没说为什么。”

    “为什么呢?”

    “这就涉及到了朝廷的国策。”蔡思诚解释。“你们也都知道,唐初突厥扰边,大战不断。到了玄宗皇帝,为保长治久安,便在边疆地区设立了九个藩镇。边患是消除了,可节度使和经略使却纷纷做大。他们尾大不掉,中央政府反而军力空虚,形成了守外虚内的局面,直接导致了安史之乱和后来的藩镇割据。”

    蒯祥在一旁默默地听着,若有所悟。

    “宋朝总结晚唐教训,”蔡思诚继续说。“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加强中央管束,削减边将权力,守内虚外,结果却受到辽、金、西夏等北方强邻的一再侵犯,最后亡于蒙古。”

    “强干弱枝。”蒯祥插话。

    “对,”蔡思诚道。“这正是司马光说过的话。而我朝总结了唐宋两朝的教训,尤其是当今圣上,既不守外虚内,也不守内虚外,而是天子守国门,索性把都城迁到毗邻蒙古的北平来,虎踞何雄哉!皇帝的心思,你们该明白了吧?”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师父分析到了根子上。”蒯祥道。

    “这其实不是师父分析的,”蔡思诚道。“是姚广孝国师告诉师父的。当然了,迁都北平,还有另外一个原因,这个原因虽说上不了台面,却也促使圣上坚定了迁都的决心。”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蒯祥好奇。

    “你们听说过景清这个人吧?”

    “听说过,”蒯祥道。“建文朝的御史大夫,他为故主报仇,行刺圣上,被处极刑。”

    “圣上以磔刑处死了景清,将他的身体肢解,剥皮揎草,再给这皮草尸身戴上枷锁,悬挂于长安门示众。”蔡思诚讲述起这桩十五年前轰动一时的旧公案中不为人知的细节。“据说,一次圣上御驾经临长安门,不知是风吹的呢,还是怎的,系有景清皮草的绳索忽然断裂。皮草景清,扑向御辇,状如犯驾。圣上大惊,下令将其焚烧。叛臣虽诛,其魂不

    (本章未完,请翻页)

    散。有一日圣上午间小憩……”

    ※

    永乐元年初夏的一个中午,永乐帝朱棣在南京皇宫的乾清宫中闭目侧卧于榻。

    浑身是血的景清手持短刀,蹑手蹑脚地向他走来。

    朱棣睁眼,发现景清,慌忙翻身下榻,连滚带爬地躲避。

    景清不舍,举着短刀追赶。

    朱棣围着桌椅转,景清在后面追。他躲得快一点,景清追得快一点;他脚步慢下来,景清的追赶也慢下来。他满头是汗,总也摆脱不掉景清。他一个踉跄绊倒在地。景清追上,高举起利刃……

    朱棣在榻上醒来,大口喘息。他左右环顾,窗外鸟声啾啾,原来是噩梦一场。

    他站起身,高喊:“来人!”

    司礼监太监黄俨走进。

    “皇上。”

    “传纪纲!”朱棣惊魂未定。

    俄顷,锦衣卫指挥使纪纲趋步进入乾清宫。

    “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叩见陛下!”

    “你即刻带人去陕西真宁县景清老家,诛灭景清九族,籍没景家全部产业!”朱棣下旨。

    “喏!”

    ※

    “景清灭了族,可万岁爷的噩梦非但未消除,反而连绵不断,”蔡思诚继续讲道。“所以很多人说,避开景清的冤魂缠扰,也是促使当今圣上下决心将京师北迁的原因之一。”

    蔡信小心提醒:“大哥,这些是传言,不足信的。”

    蔡思诚不以为意:“就算传言不足信,可南京遍布前朝遗民,人心不稳,圣上在那里杀人过多,阴气过重,这却是不争的事实。”

    “所以,”蒯祥道。“圣上迁都,也是为了讨一个吉利?”

    “对,”蔡思诚道。“姚国师在规划北京皇宫的时候,一再向我们强调‘吉利’二字。譬如,你们也知道,北平是故元的大都,迁都北平,既要用好此处的气运,又要能克煞住元大都残余的前朝王气。姚国师不愧为智多星,他想出了个好法子。”

    “什么法子?”蒯祥问。

    “城市向东扩展,皇宫略向南移,如此一来,按照四象之说,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元大都的旧城中心便落在了白虎位上;再用挖护城河的泥土在新皇宫后面故元皇宫旧址处堆一座土山,起名万岁山,它处于玄武位,成为整个宫城的玄武靠山,前朝的王气自然便被镇压住了。”

    “这么多名堂啊,”周文铭感叹。“又长学问了。”

    蔡思诚道:“你们也知道,北京皇宫的规划处处都讲求四平八稳,四平八稳就是平安吉利。所以你们在施工过程中,有违吉利之处,务必要避免。”

    “徒儿谨记在心。”蒯祥道。

    “还有啊,你们要留神皇宫工程的督董,司礼监太监黄俨,”蔡思诚补充道。“为师这些日子看出来了,他这个人很迷信,心眼儿还特别小,对吉不吉利的事情尤为在意。你们两个对他要格外小心,千万别因为什么事犯在他手里。”

    “大哥的眼睛真的很毒,”蔡信道。“黄公公是个很难伺候的主儿,鸡蛋里都能挑出骨头来。他不光不拿工匠当人,即便对我们这些工部官员,甚至工部尚书宋大人,也很不客气。”

    “狗仗人势呗,”蔡思诚的评价一针见血。“以为自己是皇帝身边的人。”

    蔡信道:“不光光因为这个,你们也许不知道,宋大人十分尊崇太子,而黄俨呢,曾经伺候过三殿下赵王,虽说去年赵王封去了彰德,可两人之间仍然藕断丝连,关系超出了主仆。汉王、赵王与太子势同水火,所以黄俨自然把太子的亲信宋大人视作了对头。”

    蔡思诚道:“宫廷斗争过于复杂,弄不好便会惹火上身。这也是我不愿过多涉入皇宫工程的原因之一。”

    “还是大哥好啊,”蔡信羡慕地说。“无官一身轻,逍遥于乡野,谁也管不着。身无病,心无忧,门无债主,即称地上神仙!”

    蔡思诚摇手道:“这第一条就不够格,我哮喘啊。神仙就无缘做了,能做个惯看秋月春风的乡野村夫,为兄就心满意足了。”

    蔡夫人插话:“你们光顾着说话,菜都凉了。来来来,赶紧吃两口!”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