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鸾记

红鸾记 > 第八十一章得恩宠兰贵人初封 肃顾命皇太后…

第八十一章得恩宠兰贵人初封 肃顾命皇太后…

    咸丰二年二月十一日(1852年2月,十七岁),满洲镶黄旗叶赫那拉·惠征的女儿叶赫那拉·杏贞经选秀入宫,赐号兰贵人。

    咸丰四年二月二日(1854年,十九岁),晋封懿嫔。居储秀宫丽景轩,

    咸丰六年(1856年)三月,生下咸丰帝唯一的皇子载淳(即同治皇帝),晋封懿妃。

    咸丰七年正月初(1857年,二十二岁),晋封懿贵妃。

    咸丰帝体弱多病,兼之当时的大清北有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南有太平天国反清农民大运动,正值内忧外患之际,让他心力憔悴。

    懿贵妃工于书法,于是咸丰帝时常口授并让其代笔批阅奏章,并且允许懿贵妃发表自己的意见,因而大臣们多对叶赫那拉氏不满。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前,叶赫那拉氏随咸丰帝逃往热河。

    1861年8月咸丰帝在热河去世,临终前将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景寿、协办大学士尚书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人任命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佐同治帝载淳处理朝政。

    又给皇后和皇太子(由皇帝生母懿贵妃代管)两枚代表皇权的印章,希望他们相互牵制。

    咸丰帝死后,皇子载淳即位,定年号“祺祥”。

    叶赫那拉氏与皇后钮祜禄氏(当时的中宫皇后慈安)并尊为皇太后。

    顾命八大臣企图专权,权力欲极强的慈禧非常不满,于是联合在京主持和谈的咸丰帝的弟弟恭亲王奕訢,利用帝后和咸丰帝的梓宫回京的机会发动辛酉政变。

    她设计逮捕了八大臣,判处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自裁、肃顺斩立决,其他人革职。奕訢被封为议政王。

    1861年12月2日,改年号“同治”,两宫太后御养心殿,垂帘听政。

    叶赫那拉氏因身为同治皇帝生母,被尊为圣母皇太后,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慈禧皇太后。

    今天我们来讲一讲慈禧皇太后的那些事儿。

    慈禧皇太后原名杏贞,小名杏儿。

    父亲是在吏部任笔帖式,是一个相当于人事部秘书、翻译的八品文官叶赫那拉·惠征。

    惠征是满洲镶蓝旗人,属于下五旗,所以说,杏儿的出身是十分低下的。

    虽然她也是满人,但是在宫中,满族亲贵的女儿被封嫔妃的多的是,要从这些人群里脱颖而出,是极其极其不容易的。

    杏儿生得聪慧可人,一团福相。

    也许她的相貌不是后妃中最美的,但是她的才华绝对是无与伦比的,她工于书法,能诗会画,是人人赞叹的才女。

    有轶史说,1835年,慈禧出生在山西长治县西坡村一个贫穷的汉族农民家庭,取名“王小慊”。

    4岁时,被卖给本县上秦村宋四元为女,改名“宋龄娥”。

    12岁时,又被卖给潞安府知府惠征为婢,改名“玉兰”(兰儿),并在衙西花园专设书房中获精心培养。

    咸丰二年(1852年),以叶赫那拉惠征之女的身份,应选入宫,平步青云,直至皇太后。

    无论哪种说法都好,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慈禧小时候是受过专门的训练和高等的教育的。

    她仪态端方,姿容秀丽,侍寝之后即受封为兰贵人。

    另一位与她同时入宫的美丽女子也成为了世人瞩目的对象。

    那就是满洲镶黄旗人广西右江道穆彰阿(即曾国藩的老师)之女钮祜禄氏,同年经选秀入宫,咸丰帝诏封贞嫔,五月二十五日晋封贞贵妃,六月初八立为皇后,十月十七日行册立礼。

    还有一位同期入宫的著名女子便是主事庆海的女儿,比咸丰帝小6岁,比慈禧小2岁,与慈安同岁的他他拉氏,名字无考,同期受封丽贵人。

    咸丰四年(1854),丽妃被封为丽嫔,慈禧被封为懿嫔。

    咸丰五年(1855)五月初七日,丽妃为咸丰帝产下了皇长女,三天后就晋封为丽妃。

    后宫宫斗中除了美貌,手段便是孩子了。

    慈安无子无女,清心寡欲,与世无争,乃是一位标准和贤后。

    丽妃虽是最为受宠,然其生的是女儿,且是咸丰帝唯一的女儿,咸丰帝十分宠爱。

    既然是女儿,与皇位无涉,自然也不必争。

    慈禧身为唯一皇子的母亲,且时常于上书房中替皇帝批阅奏章,深知国家及朝纲大事,时进谏言,咸丰无不听从。

    丽妃为保地位,时常巴结慈禧,故此二人关系十分和谐。

    对待皇后,二人也是十分谦卑尊重,并无越礼之处。

    应该说咸丰的后宫还是很和谐幸福的。

    唯一不足的就是咸丰的身体非常虚弱,再加上朝政不稳,事务繁多,他便难以支持,就总是让懿贵妃代替他批阅奏章,写朱批。

    懿贵妃也只是代他书写,并未替他做主。

    只因咸丰皇帝本人,原是个有才能的皇帝。

    咸丰皇帝大名叫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是清朝以及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有实际统治权的皇帝,是清宣宗道光帝第四子,生母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被立为储君。

    道光三十年(1850年)即位,即位后便勤于政事,大手笔的对朝政改革。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咸丰帝颇思除弊求治。

    他任贤去邪,企图重振纲纪。

    重用汉族官僚曾国藩,依靠其训练指挥的汉族地主武装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

    提拔敢于任事的肃顺,支持肃顺等革除弊政。

    同时,罢斥了道光朝军机大臣穆彰阿、耆英等。

    但此时的大清帝国内忧外患不断,最后以签定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收场。

    咸丰朝以后也因企图重新扭转对内交外困的局面而开启洋务运动。

    咸丰帝在位十一年,咸丰十一年(1861年)驾崩于承德避暑山庄,享年31岁。

    文宗死后由其独子爱新觉罗·载淳即位,是为同治帝。

    真正让慈禧大显身手的时候到了。

    首先是辛酉政变中设计逮捕了八个顾命大臣。

    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当时咸丰皇帝逃亡到热河去,由恭亲王奕留下来向侵略者求和。

    奕费尽周折,最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因此得到侵略者的欢心。

    当时清政府的实权并不掌握在奕手里,而是掌握在跟随咸丰逃往热河的载垣、端华、肃顺等一班人手里,这些人将奕视为自己的政敌,千方百计地排挤他,不让他随驾到热河。

    咸丰临终将新帝托付给八个顾命大臣,但是同时又将自己刻有”御赏”和”同道堂”的两枚御印,分别赐给了皇后和懿贵妃。

    并颁诏说,此后新皇帝所颁的一切诏书,都要印有这两枚御印才能有效。

    这八位御前大臣载垣、肃顺等组织内阁处理国事,并不与慈安和慈禧商量,只是将已批阅后的奏折呈上,要求两宫皇太后盖章即可。

    慈禧认为既然咸丰皇帝给两宫太后有印章,那两宫太后就有权利过问奏折上的国事,如果不辨是非就盖章,岂不是违背了咸丰帝的遗愿,由内阁军机处代替了皇帝处理国事了吗?

    然而八大臣根本没把慈禧的意见放在心上,依旧坚持让两宫太后象征性地盖章即可。

    慈禧心中不满,她授意御史董元醇建议,因为皇帝年幼,无法处理朝政,所以要由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实际上是要掌握实权。

    这一提议无疑遭到八大臣载垣等以”本朝未有皇太后垂帘”的理由加以反对。

    慈禧费尽心思也未能得逞,只好虚与委蛇,暂时向八大臣妥协,但她始终也没放弃垂帘听政的想法。

    正好慈安太后对肃顺等人的所做所为也是极不赞成,慈禧于是串通了慈安,并且使用苦肉计,将自己的心腹发回北京,与恭亲王奕串通。

    奕是咸丰的亲弟弟,为人机智、练达,很有才干。

    相比之下,身为皇帝的咸丰却显得平庸无能,这就招来了咸丰帝的猜忌,因此,咸丰在政治上疏远奕,重用肃顺等人。

    奕虽贵为亲王,但却没有什么实权,处处受到肃顺等人的排挤。

    咸丰逃亡热河,命令奕留在北京与侵略者议和,一同留下的还有军机大臣文祥。文祥因为与奕关系较好,也受到肃顺等人的排挤,不准他随同前往热河。

    后来的八个辅政大臣中,有四个是军机大臣,只有文祥除外。

    所以,奕和文祥对肃顺等人恨之入骨,不除不快。

    正是基于这些,在接到两宫太后的求援信号后,奕和文祥决定要帮助两宫太后除掉辅政八大臣。

    奕化妆成萨满,在行宫见了两宫皇太后,密定计,旋返京,做部署。

    奕获准同两宫太后会面约两个小时。奕在热河滞留六天,尽量在肃顺等面前表现出平和的姿态,麻痹了顾命大臣。

    两宫太后与恭亲王奕,破釜沉舟,死中求生,睿智果断,抢夺先机,外柔内刚,配合默契。

    恭亲王奕同两宫太后密商决策与步骤后,返回北京,准备政变。此时,咸丰皇帝刚驾崩十三天。

    2日,醇郡王奕缮为正黄旗汉军都统,掌握了实际的军事权力。

    6日,御史董元醇上请太后权理朝政、简亲王一、二人辅弼的奏折。

    7日,准兵部侍郎胜保到避暑山庄。胜保在下达谕旨不许各地统兵大臣赴承德祭奠后,奏请到承德哭奠,并率兵经河间、雄县一带兼程北上。

    11日,就御史董元醇奏折所请,两宫皇太后召见八大臣。肃顺等以咸丰皇帝遗诏和祖制无皇太后垂帘听政故事,拟旨驳斥。

    两宫皇太后与八位赞襄政务大臣展开了激烈辩论,此时八大臣肃顺等人恣意咆哮,已无人臣礼,同治小皇帝吓得大哭不止,吓得尿了裤子。

    两宫太后决不相让,载垣、端华等负气不理政事,两下相持好些日子。

    八大臣想先答应两宫太后,把难题拖一下,回到北京再说。

    18日,宣布咸丰皇帝灵柩于农历9月23起灵驾,29日到京。

    同治皇帝上母后皇太后为慈安皇太后、圣母皇太后为慈禧皇太后徽号。

    4日,郑亲王端华署理行在步军统领,醇郡王奕譞任步军统领。

    先是,两宫太后召见顾命大臣时,提出端华兼职太多,端华说我只做行在步军统领,慈禧说那就命奕譞做步军统领。

    奕譞做步军统领就掌握了京师卫戍的军权。

    不久,奕譞又兼管善捕营事。

    23日,大行皇帝梓宫由避暑山庄启驾。

    同治皇帝和两宫皇太后,奉大行皇帝梓宫,从承德启程返京师。

    两宫太后和同治皇帝只陪了灵驾一天,就以皇帝年龄小、两太后为年轻妇道人家为借口,从小道赶回北京。

    29日,同治皇帝奉两宫太后回到北京皇宫。因为下雨,道路泥泞,灵驾行进迟缓。

    同治皇帝奉两宫皇太后间道疾行,比灵驾提前四天到京。

    两宫皇太后抵京后,立即在大内召见恭亲王奕等。

    30日,发动政变。同治皇帝与两宫皇太后,宣布在承德预先由醇郡王奕譞就之谕旨,宣布载垣等罪状:

    1将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圆明园被焚掠、皇都百姓受惊、咸丰皇帝出巡的政治责任全扣到载垣等八大臣头上。

    2以擅改谕旨、力阻垂帘罪,解载垣、端华、肃顺、景寿任,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退出军机。

    登上权力高峰的慈禧公元1861年农历10月1日,命恭亲王奕为议政王、军机大臣。

    随之,军机大臣文祥奏请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

    3日,大行皇帝梓宫至京。

    5日,从大学士周祖培奏请改年号”祺祥”为”同治”。

    ”同治”含义可做四种诠释:一是两宫同治,二是两宫与亲贵同治,三是两宫与载淳同治,四是两宫、载淳与亲贵同治。

    6日,诏赐载垣、端华在宗人府空室自尽,肃顺处斩,褫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职,穆荫发往军台效力。

    9日,载淳在太和殿即皇帝位。

    26日,礼亲王世铎奏遵旨会议并上《垂帘章程》。懿旨:依议。

    于是,皇太后垂帘听政之举,舆论已经造势,章程亦已制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