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文大结局之后

基建文大结局之后 > 第 2 章

第 2 章

    入学摸底,对不熟悉学生们的老师来说,是件常事,不止周探花如此,其余几门功课的老师也都有这个想法,只是做法各有不同。

    有的老师喜欢提问,有的老师喜欢考试,还有的老师喜欢布置作业。

    不摸底不知道,一摸底吓一跳。

    有着神童之名得赵秉生,基础扎实,各项功课都很优秀,六门功课,五门功课都极为出彩,也就体育还算寻常,但再怎么寻常,体育测试的成绩也肯定要比两个小娃娃要强。

    四皇子是陛下唯一庶出的皇子,有前面三位皇子珠玉在前,四皇子却也丝毫未逊色,仪态极好,气质甚佳,有皇室之风范,就连功课也称得上是‘神童’了。

    可能比不了现在的赵秉生,但若是跟六岁时的赵秉生相比,四皇子绝对是不输的。

    小孩子骨头小、力气轻,一般是写不好字的,可四皇子的字已经初见风骨,若是能持之以恒的练下去,大周皇室说不定还能出一位书法家。

    相比之下,比四皇子还要大两岁的卫国公世子就差了些,也就算学还能拿得出手,其余皆被更小的四皇子比下去,当然体育那是不能算的,跟有足疾四皇子比体育,那不是欺负人吗。

    但卫国公世子放到普通的孩童当中,也绝对算不上天赋不佳之辈,只是跟两个神童比起来,才会显得……笨拙了些。

    在皇家书院上了两天的课,本来是抱着藏拙心思去的方明朗,不得不私底下用功,下午从宫里回来,晚上还要给自己多加几节课。

    毕竟谁也不想当班里的倒数第一,更别说他八岁的壳子里装的是二十五岁的灵魂,怎么好意思一直垫底。

    简体字跟繁体字还是大有不同的,可惜□□皇帝没把文字也一并改了,原主之前只学了诗经,还没有学完,字字认不全,为了赶上四皇子的进度,方明朗要认的字、要看的书可不少。

    在宫中,可以请教先生,也可以询问两位同窗,到了家里头,也可以问询母亲。

    虽然父亲也挺乐意教儿子的,奈何没那么多功夫,方明朗在宫中读书时,卫国公倒是有大把的功夫,但等他回到家中,就抽不出时间来了,毕竟天一黑,就到了另一个时间。

    徐氏出身清流,父亲当了多年的翰林,虽然官位不高,但在清流当中却颇有名声。

    “宫里的先生就是不一样,你入学这才几日,学的东西比之前半年学的都多,自己也肯上进了,若是老国公还在,肯定高兴。”

    徐氏既为长子高兴,也免不了有些后悔,若当初她再坚持坚持,把长子送进徐家读书,或者再管得严些,长子也就不至于私底下要花时间补习了。

    “你二弟过了年也要开蒙,我想着把他送到你外祖父家去,在徐家族学里读书。”

    免得老二总在家里头玩闹,那孩子长得像极了国公爷,脾气性格也像,看着就不像是个读书的料子,但凡是能稳重些,她这个当娘的也就心满意足了。

    徐氏怕长子觉得她偏心,但也不好解释,只能道:“过年不是要放半个月的寒假吗,你若是有什么不懂的,就去问你外祖父和舅舅们,在徐府小住一段时间也是可以的。”

    “行啊,到时候二弟一块儿去,让他提前先熟悉熟悉徐府,娘带我们过去,也省得总在这府里闷着。”方明朗摸了摸二弟方明晰的小脑袋瓜。

    小家伙就是一个缩小版的卫国公,五官、肤色都像极了父亲,体格也像,壮得跟小牛犊一样。

    父亲有三子一女,幼子和幼女都是胡姨娘所出,他和二弟方才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

    “好,咱们娘仨一块儿去,不用等寒假,休沐日就过去,你外祖父致仕在家,有什么不懂的,你可以去问他老人家。”

    母子俩说话时,方明晰就坐在一旁眼巴巴的瞧着,大哥不在家时,他是个闲不住的,满府蹿腾,大哥回来了,那他就是大哥的跟屁虫。

    明明有自己的院子,这两个月还时不时的要跟大哥睡。

    兄弟俩感情好,做母亲的自然高兴,徐氏现在基本上不搭理丈夫,一颗心就围着俩孩子转。

    至于那几个姨娘,还有国公府的庶子、庶女,徐氏是眼不见心不烦,每月只有初一早上过来请个安,平时这些人就不需要来正院了。

    方明朗兄弟俩跟底下的庶弟、庶妹也没什么接触,一来是年纪小,二来也是因为徐氏有意不让两边接触。

    跟前朝比起来,大周的嫡庶差别还要更明显些,先帝一生都只有一位陈皇后,未曾纳妾。

    大周有多少人奉先帝为榜样,官场上也有一小部分人学先帝只娶妻不纳妾,不过就算是纳妾的那些人,数量上也不会很多。

    她们家这位国公一样,说好听了叫不拘小节,说难听了就是没心没肺,未娶妻之前就有了通房,娶妻之后,就更甭提了,要不是老国公压着,庶子庶女早不知道有多少个了。

    国公府的三公子方明渐只比老二小两个月,胡姨娘当时还只是通房,怀胎到第五个月才被发现,也不知道是那避子汤没起作用,还是压根儿就没喝,但为了不造杀孽,也不能把孩子打了。

    好在,胡姨娘的小聪明也并非一无是处,起码能把持住国公爷,不让他再随意纳妾、找通房,否则府里头还不知要养多少莺莺燕燕呢。

    方明朗离开正院的时候,后面还跟了个小尾巴,小家伙拽着兄长的手,高兴的就差跳起来了。

    这要是他二十五岁时的那幅身躯,方明朗指定就把小家伙抱起来了,但是现在,两岁之差,尤其方明晰还是个小胖墩的情况下,就很难抱得动了。

    “大哥,读书好玩吗,我什么时候也能去宫里头读书。”

    “那得看情况了,四皇子是陛下最小的皇子,你要是想像哥哥一样当伴读进宫读书,那得等陛下再生一位皇子才行。不过外祖父家中有族学,有很多像你一般大的小孩子都在那里读书,想必是很好玩儿的。”

    比起跟别的小孩子一块读书,方明晰还是更希望能跟自己的哥哥在一起。

    “那……希望陛下赶紧生一个小皇子,最好明天就生。”

    那还是别了,方明朗心想。

    四皇子是陛下唯一的庶子,又有足疾,本就不受重视,但好歹还占了一个‘幼子’的名头,若是再来一个小的,也太可怜了。

    虽然之前接触不多,进宫读书也不过两三日,但方明朗还挺佩服四皇子的,这个只有六岁的小家伙,处处都严格要求自己,一天七节课,每节课四十五分钟,腰背一直笔挺,就不见有懈怠的时候。

    若说各门功课懂得多,那还能把一部分功劳归功于天赋,可能写出一手有模有样的字来,那只能是下功夫苦练出来的。

    明晰只比四皇子小几个月,可他身边的这个小家伙每天都在玩乐,什么压力也没有。

    “以后我在府里读书的时候,二弟也同我一起,我和母亲都可以教你,等你上了学堂,回家就能跟哥哥一块写作业、一块补习。”

    有父亲带兵包围皇宫的‘战绩’在,卫国公府的后辈在这一两代之内怕是不能再从军了,唯一的出路便只剩下读书。

    能科举入仕最好,若是不能,恩荫做官,那也要考试的。

    按照太.祖的规定,恩荫做官,每年都有统一性的考试,虽然比科举要简单,但是做官的起点都比科举入仕要低,不能超过八品不说,若是要在京城做官,还需要报考,比如考生想要在户部做官,那就必须通过户部的考试才行。

    总之,勋贵子弟和官宦子弟想要通过恩荫做官,也不是那么简单的,肚子里没点墨汁是不行的。

    方明晰这体格,很适合从军,但是从文,就得下苦功夫了。

    小小的方明晰,现在还不懂读书的苦,想着能跟大哥一块做作业、补习,心里头就美滋滋的,两条胳膊甩起来,走路都轻快的踮起了脚尖儿。

    方明朗上辈子当的是高中老师,并不怎么会哄小孩子,不过他这个弟弟却是个很好哄的,讲故事就行了。

    他刚穿过来那会儿,小家伙还没有像现在这样黏他,也是从听故事才开始。

    能当老师的,耐性都不差,就算是耐性差的人,当上几年的老师,也能慢慢练出来。

    方明朗给二弟讲的故事,都是他小时候长辈讲给他听的,东郭先生、狼来了、龟兔赛跑、小马过河、乌鸦喝水……

    上辈子,他的父母都是做生意的,小时候家里忙,他是跟着外公、外婆长大的,这些故事就是外公外婆讲给他听的。

    没有车祸、没有猝死,好好的在家里备课,转眼间就到了大周。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一直安慰自己将来有一天会回去,父母都离婚重组家庭了,也都有了孩子,他不担心父母,只担心外公和外婆,万一他要是回不去,外公外婆该有多伤心。

    方明晰的作息很准时,虽然睡觉前信誓旦旦要多听几个故事,可第二个故事讲到一半,小家伙就已经睡着了。

    方明朗闭上眼睛,把今天学过的内容在脑子里过一遍,上辈子上了那么多年的学,都没碰到过学神,如今倒好,班里头就三个学生,除了他以外,都是学神,而且还一个比一个寡言。

    赵秉生手不释卷,课下的时间比课上还要用功,也是私下里向先生请教次数最多的学生,拳拳向学之心,令人钦佩。

    虽然赵秉生才是名声在外的神童,但在方明朗看来,四皇子的天分绝不逊色于赵秉生,因为无论先生出什么问题,只有六岁的四皇子都能答得出来,且言之有理,并非胡诌。

    这也就导致方明朗给自己列的书册越来越多,《论语》要背,《史记》要看,四皇子刚刚说的那段话引自《春秋》,那《春秋》也是要去翻一翻的。

    在字都认不全的情况下,方明朗只能边问边看,他在本子上列的书已经满满一页了,但迄今为止一本都没看完呢。

    除了算学课和体育课,方明朗在其他的课上就像是小学生误入大学课堂一样,先生讲的内容不简单,学生的回答更是晦涩难懂,连做笔记都有一堆不会写的字。

    好在,御膳房每天提供的午膳还能安慰他这颗‘学渣’的心。

    “你现在先别急着听懂先生课上讲什么内容,先花时间把字认全,再把发下来的课本背熟。”

    周仁宗,不,齐誉现在已经变回四皇子了,忍不住给他这位表兄出了个主意。

    说是表兄,比他年长两岁,但在他眼里,八岁还只是个小娃娃,孙子辈的小娃娃。

    这几天看把孩子给难为的,听课的时候手忙脚乱,下了课不离座位,苦恼到用毛笔挠头。

    可见在府上这两年,这位世子是真没学到多少东西,不过能够有心向学,不气馁,不乱发脾气,但是这份心性和脾性便已经胜过卫国公多矣。

    上辈子,他读书时的功课就很好,因为注定无缘大位,他还去参加了科举考试,从十五岁考到二十五岁,从童生到秀才、举人,二十五岁那年成为大周皇室的第一个榜眼。

    做官也是从小官做起,跟科举入仕的很多士子都一样,不过因为父亲是皇帝的缘故,在官场他总是能够受到更多的关注和一部分优待。

    不过自从做了官以后,就很少再有时间读书了,等到天上掉馅饼砸到他,他当了皇帝之后,每日战战兢兢,处理政务到半夜,就更没时间读书了。

    重回幼年,再来到皇家书院读书,这种有时间读书看书,光明正大跟先生们探讨学问的感觉,实在是好。

    他现在就想着把之前扔掉的书本再捡回来,还有他那一手字,总算是有时间练了。

    方明朗深深的叹了口气,他不是一个喜欢自怨自艾的人,但所处的学习环境实在给了他颇大的压力,上课听不懂,下课补都补不过来,在皇家书院的时间越久,这种感觉就越明显。

    “殿下有所不知,我原本还觉得自己算是个聪明人,学习能力应该还行,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但是自从来了这儿,就跟个傻子似的。”

    傻不傻的,自己能不清楚吗。

    方明朗上辈子在学校也算是枚小学霸,只是跟这两位学神一对比,那就差得太多了。

    齐誉上辈子的次孙,也就方明朗现在这么大,是个喜欢读书的,性子简单,不知为何,方才他看着卫国公世子,突然就想起了他的次孙,表情也比之前更为柔和。

    “哪有说自己像个傻子的,你先把字认全,剩下的慢慢来,要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就问吾。”

    “殿下。”赵秉生探过头来,期期艾艾的道,“草民有不懂的可以问您吗?”

    私底下补习的何止方明朗一个人,本以为在课上只能听到些小儿科的赵秉生,这段时日就差给四皇子跪下了。

    方明朗刚刚跟四皇子说的那段话,简直是说出了他的心里话,外面有不少人称他为‘神童’,就该让那些人都来看看四皇子,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神童’。

    “若是先生们没有时间,可以来问吾。”

    最好是先生们有时间,齐誉并不想回答一些过于简单的问题,表兄跟赵秉生不同,或许是因为他救了表兄的命吧,所以有时候才会把表兄当成自己的子侄后辈。

    赵秉生下意识低下了头:“多谢殿下。”

    四皇子虽然年幼,也并非中宫所出,甚至还身有足疾,但不光人生得绝顶聪明,还颇有气势,小小年纪身上的威压比他当官的父亲都足,不愧是太.祖皇帝的孙儿。

    “殿下时间宝贵,方弟弟有不懂的也可以问我,家中还有一些我幼时的作业本和笔记,明天我捡些有用的带给你,大家共同努力,共同进步。”赵秉生主动开口说道。

    若是他和方明朗都拿问题去打扰四皇子,说不定就会把四皇子烦到,万一四皇子改了主意,那可不成。

    还是由他来回答方明朗的问题,他承认,方明朗虽然除了算学外,其余功课基础并不好,但也算得上是个聪明的小孩,放到外面去也能称一声‘神童’了,不至于拿一些简单的问题反反复复问。

    皇家书院的先生们皆来自于翰林院,而且都是一些比较年轻的翰林,有些甚至是同年,碰到一起有时候也会聊几句自己的副业。

    皇长子已经在朝廷领了差事,只有下午才会在皇家书院读书,而且地位超然,没什么人敢议论。

    上一届的状元王翰林,负责四位皇子的历史课,皇长子的心思已经不在课堂上了,下午坐在教室里,一颗心也在朝堂上飘着呢。

    至于剩下的三位皇子,王翰林是这么跟同僚说的:“二皇子才思敏捷,三皇子好学,四皇子……博学。”

    皇室可能真的要出一位学识上的大家,四皇子要么是生而知之,要么便有举世之才。

    皇上的四位皇子都是聪明人,但聪明跟聪明还是不一样的。

    “四位皇子都是天资聪颖之人,给四皇子做伴读的卫国公世子,在法学上倒是极为敏锐,听说幼时曾蒙老卫国公亲自教养,老人家厉害啊。”钱翰林如是说到。

    四皇子再怎么博学,出身和身体状况也决定了不可能夺得大位,名声越盛,可能越不是件好事。

    王翰林上课时没怎么注意到卫国公世子,毕竟有四皇子这样的大才在,还有个勤学好问的赵秉生,卫国公世子的存在感实在不强。

    “老卫国公是一员虎将,老人家在战场上那才厉害呢。”

    王翰林也很敬佩老卫国公,这位不光打得了仗,眼光和谋略那也很厉害,跟先帝的感情堪比亲兄弟,早些年还把庶女嫁给了还是汉王的当今,要知道到那时候先太子可还活着呢,这眼光简直了。

    不过,教养子女方面就算了吧,如今的卫国公那也是老卫国公教养长大的,莽得很,虽然身手不错,在兵营也能镇得住,但跟老卫国公比起来,现在的卫国公只能算得上是一名猛将。

    不过这位猛将已经把自己作回家了,没有兵的将军,算不得将军。

    先生们不会对外透露几位皇子的情况,但皇帝可不是外人,尤其是教学的进度,必须得汇报给皇上。

    齐誉心里也清楚这一点,不过现在是父皇登基的第一年,里里外外的事情都多着呢,他的事情自然比不过家国大事。

    而且在父皇眼里,他这个庶子又算得了什么呢。

    上辈子父皇之所以把位置交给他,还不是因为上头三个已经斗急了眼,甚至已经到了兵戈相向的地步,满朝文武的大臣几乎都牵扯进去了,谁都不服谁,谁也治不了谁。

    所以,无论是为了保全朝堂,还是为了保全三位哥哥,父皇这才退位给他。

    他那皇位是捡漏得来的,父皇让他在列祖列宗面前发过誓,一定要善待三位哥哥,善待三位哥哥的后人。

    不过他还是违背了誓言,哪怕是做皇帝的人,也不一定能够坚守得住誓言,人心是帝王操控不了的,他一退再退,举起屠刀的那一天是因为往后真的没有退路了。

    想想上辈子那些事儿,齐誉还挺唏嘘的,当皇帝也没比他当小透明皇子的时候好多少,他给大周当牛做马半辈子,今生实在不想想那么多了。

    倘若有朝一日,父皇还是想要甩锅于他,他绝对不会答应发那个誓,皇位爱给谁就给谁,他不伺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