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流,乱流

乱流,乱流 > 第十一回 易经

第十一回 易经

    这一天用过晚膳后,李灏又跟着单云愁来到侍卫府内,一间专属于这位礼部大员处理公务的书房内。单云愁照例坐在书桌前对李灏讲道:“今日我们讲巽卦。天循你可知巽乃何物?”

    “禀老师,巽乃风。”

    “那风又是何物?”

    “是空气的飘移。”

    “那空气为什么会无缘无故的飘移呢?”

    “这、这个学生实在不知。”李灏想了想,才摇头说道。

    “是变化,是变化引起了空气的飘移,正是空气的这种飘移产生了风。准确的说,是某个空间内空气聚集的特性引起空气的漂移,方才有了风。你看,这天上本没有云,是随着空气的聚集,才压缩成为了云。因为空气的聚集特性,就将其原本所占据的空间给留了出来,从而引来其他地方的空气移动过来,填充这一空缺出来的空间,空气的这种移动过程就让天地间产生了风。随着空气的不断聚集,便压缩成了云,随着这种压缩越来越剧烈,云层会变得越来越厚,当云朵达到一定密度时,云就变成了雨落在了地上。随后,太阳又将地面上的雨水蒸烤成了空气,空气再上升、移动,最后又凝结、压缩成了云。至此,天地间便有了生生不息的循环与变化。”说到这里,单云愁看向李灏,意味深长的问道:“天循,你从中可悟出了点什么?”

    李灏皱眉思索良久,才滔滔不绝的答道:“老师刚才所说由空气的移动、聚集、压缩变成云,产生风,继而降为雨,再蒸发成空气的整个过程,不正是天地交融的原理嘛!天地相交谓之泰(参见泰卦),所以说凡事应遵循循环往复的天地法则,万事万物方能生生不息。反之,凡无法循环往复的事物,都无法长久,即《易经》所讲的天地不交谓之否(参加否卦,在这里否念pi)。譬如,老师您之前教导的,为政者从百姓手上收取赋税,如把其用在改善百姓的生活上面,就能使得百姓不断繁衍、声息,从而使人口不断增加,以生产出更多的物质,上交更多的赋税;如把其用在改善百姓的生产上面,就能使百姓不断提高生产技能,改进劳作用具,以生产出更丰富、更优质的作物,上交更多的赋税;如把其用在穷奢极欲或穷兵黩武上面,百姓的生活、生产就得不到发展,甚至会出现倒退,这样人口就会减少,生产能力也会下降,赋税自然就会逐渐枯竭。到时天下就将大乱,一种新的变革则会应运而生,这就是《易经》中所谓的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以及穷则生变的道理吧。”

    单云愁听完李灏的剖析之后,不禁哈哈大笑道:“好一个循环往复的天地法则。你字天循,看来也正是源自于此吧?你刚才说的都很对。接下来听为师要给你讲一段往事。”

    说罢,单云愁笑吟吟的看着李灏,徐徐讲道:“多年前,朝廷内佞臣当道,把大华搞得国力疲弱、民不聊生,恰逢华军兵败辽东,全线退守正阳关。朝廷由于无法承担军队的巨额军费,几无可用之兵,只好眼睁睁看着金国夺我辽东。那时,由于金兵长年的骚扰和掠夺,造成了正阳关外方圆五百里无人烟,成为了一片名副其实的蛮荒之地。可如果正阳关被金军攻破的话,整个冀北平原将无险可依,到那时金军铁骑定会长驱直入侵我中原。若真是如此,那后果将不堪设想。令祖正是于此危难之际,被刚登基的当今圣上任命为正阳关都指挥使的。他当时麾下只有区区不足两万的老弱残兵,却要挡住金兵近二十万的精锐铁骑。你祖父李义不愧为一代名将,他为了能够守住正阳关,乃至收复辽东,提出了著名的‘守关十策’,正是这十条计策的顺利推行,才能确保了正阳关这二十多年的太平。”

    说道这里,单云愁呷了口茶后继续道:“这十策分别是:第一,免征正阳关及辽东百姓十年的税赋。你祖父之所以要这样做的目的,一是想让百姓得到修生养息的时机,二是能够吸引外逃的百姓重返故里,以增加正阳关的人口。由于当时正阳关连年战乱,域内可谓十室九空,本就无税可收,自不必说辽东被金军占领后,这片土地的税收和朝廷已经没有丝毫关系,这一条计策自然就被朝廷欣然应允。

    第二,朝廷一次性拨付拖欠正阳关守军的七十万两纹银的军饷。朝廷在万般无奈之下,也只好勉强答应下来,但却用了整整三年才拨付完毕,不过即使这样也起到了很好安抚了军心的作用,使得前方士气空前高涨。

    第三,朝廷今后不用再给正阳关守军拨付军饷、粮草、军械,但正阳关和辽东的税负由正阳关守军代收以充军资。你祖父之所以这样做,不过是为了避免军饷再被克扣,而把筹集军资的特权抓在自己手中。当时朝中虽有很多人极力反对,并且朝廷也担心你祖父会趁机做大,但想到不用自己再掏钱给守关将士发放军饷,而且辽东何时收回还是一个未知数,今后的军费无疑是个天文数字,这条计策也被朝廷勉强‘恩准’了。

    第四,由你祖父自己一手掌控正阳关及辽东的军政、民政、财政、司法大权,以便政令统一。朝廷为了稳住正阳关一众官兵,虽然咬牙答应了这一条,可却让朝野上下非议汹汹,也为你祖父后来的结局埋下了祸根。

    第五,裁掉一万老弱残兵,将正阳关大批无主田地分给他们,并帮他们在当地娶妻、成家,他们只需每年向军队缴纳两成的田租便可,就这样军粮问题得到极大的缓解。

    第六,主将亲自负责剩余八千多守军的操练,重新严明军纪,并定下了凡战争所获的战利品,事后按军功大小给予奖励的军规,光这一条便使得军队的战斗力成倍提升,为正阳关带出一支虎狼之师。

    第七,在边境开辟通商口岸。边军向突厥、蒙古、金国等商人重开马市,并鼓励内地商人赴边关经商,只收取经商的一成收益作为税负。那时正阳关外大量商贾聚集,可以说不光推动了正阳关的经济繁荣,还带来了大量的人口迁入。值此一点便不光解决了劳力及兵源不足的问题,还缓解了异族无法获得中原物资的矛盾,间接缓和了大华同辽东各族的关系,边关的战事自然也变得稀少起来。

    第八,主动与金国展开外交,通过与金国各阶层的积极斡旋,为大华赢得了三年修生养息的宝贵时间。

    第九,颁布了一系列鼓励劳作、生育、经商、落户的政策,进一步解决了军费及人口不足的问题。

    第十,当战火重开后,将收复的土地赏赐给有功的官兵,不禁提振了士气,更是吸引了各地的血性男儿加入到了这支,志在收复失土的队伍。”

    一口气讲完这些,单云愁叹了口气,怅然若失的说道:“照此下去,原本收复辽东全境指日可待,可偏偏你祖父的风头引起了朝中小人的嫉妒。在那些人的谗言之下,皇帝陛下终于对你的祖父起了疑心,派出监军前往正阳关督战。正是由于监军的胡乱指挥,才造成了你岳父的那次被围,也间接造成了你祖父的牺牲。这些陈年往事为师想你多少也听你叔公说过,但为师想告诉你的是,此事虽然败在小人之手,但也同令祖父善于谋国不善于谋己不无关系。痛定思痛后,为师终从巽卦中悟出一个道理。”

    李灏听到单云愁突然说出这一番话,不禁大吃一惊,目瞪口呆的盯着单云愁,静待他接下来的讲述。哪知单云愁却摆了摆手说,语气一变,突然激昂的说道:“你也无须惊讶,你叔公、岳父之所以要托付为师来教导你,只因他们在此事上和为师都持同一观点。接下来的为师要讲的话虽然有些离经叛道,但生逢乱世,这是你必须要明白的道理。”

    说罢,单云愁盯住李灏目视良久,待李灏心情逐渐平静后,才又继续讲道:“风还有一个特性就是无孔不入。要想作为一名将军在外建功立业,则必须掌握朝廷动向,必须能够在关键时候判断出,甚至影响到朝廷的决策。当然,要想做到这一点绝非易事,这需要掌握一股强大的朝野力量。此生,你不为将则罢,如若为将这必是你避免功高震主的不二法门。你可知你岳父为何仅仅是守住了正阳关,而无法像你祖父一般收复大量失地,却又能在封赏上盖过你的祖父?这正是因为他肯向朝廷示弱,除领兵守关外,绝口不向朝廷索要任何权力,至少表面上任何行动都以朝廷旨意为准。这一招虽然能够取悦朝野上下,但也因此,你岳父除了勉强能够守住正阳关外,再难有其他建树。眼下,金国内部动荡,还无暇南顾,但为师预料不出五年,金人必然会再次南犯。到时,正阳关定然又会狼烟四起,到时能够力挽狂澜的人又怎知不是天循你呢?”

    听完单云愁这番慷慨激昂的言语,李灏被彻底怔住了,十七岁的他如何也想象不到,看似平静的朝局,暗底却潜伏着如此波云诡谲的危机,而自己居然能被眼前这位堂堂礼部侍郎寄予如此厚望,似乎有些匪夷所思。良久,李灏才向单云愁请教道:“那依老师的意见,弟子该如何掌握这股朝野的力量。”

    单云愁笑了一笑,说道:“现在说这些还为时尚早,为师无法告诉你具体该如何去做,但为师给你三条建议:其一,用利益结交权臣,为己所用;其二,培养一股忠于自己的势力,布局于朝野内外。至于这其三嘛......”说到这里,单云愁顿了一顿,突然郑重的说道:“真到那时,为师凭借遍地门生,为你笼络天下士子之心,充当你的喉舌。”李灏吃惊的看着单云愁,缓缓的从座椅上站了起来,面色凝重的质疑道:“老师,这些都是您和学生的叔公、岳父一起谋划的吧?”单云愁会心的笑道:“为天下苍生计,我们三人不得不如此,虽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我三人都曾受过你祖父的恩德和教诲,早已发誓用毕生之力,促成此事。”李灏听到这里,苦笑道:“师傅,你可知这条路难比登天?稍有差池......”

    “住口!为师何尝不知道这其中的艰险,但人生在世,又岂能碌碌。眼下你只需做好你的本份即可,其余的事情交由为师来运筹就好。眼前,为师只想问你一句,你到底想不想继承令祖父的遗志——收复辽东?”

    “吾所愿也!”李灏面对单云愁炽热的眼神,一字一顿的肃然道。

    *  *  *

    时间在不知不觉间流逝,李灏自从那晚向单云愁表明心迹后,便更加勤奋的学习起来。转眼就要迎来了侍卫府考核的关键日子,回味起这一个月对《易经》的学习,李灏只觉自己的内心仿佛点亮了一盏明灯,照耀着原本懵懂和混沌的思想,让自己拥有了一双可以轻易看清事物变化和发展轨迹的慧眼,但当自己想去抓住它们时,又似乎什么也抓不到、摸不着。

    前朝有位韩姓大将军曾经说过,不知易者不可以为将。此时李灏的心中,对这句话可谓感受颇深。从前,李灏学习到这段历史时,还以为那位大将军只是单纯的从兵法韬略上在描述易经的重要性,但联想起那位大将军悲惨的人生结局,才悟到这句话乃是大将军对自己人生最真切的感受,和对后人的忠言。要知道,那位大将军的才华当世可谓无人能及,但因为其性格上的致命弱点,让他在汉帝处于窘境之时,居然前去索要假齐王的爵位,这必然给人造成要挟君上的印象。虽然汉帝最终赐给了他王爵,甚至还免了那个“假”字,但在汉帝取得天下后对这段往事仍然耿耿于怀,最终假借皇后及大臣之手取了这位大汉功臣的性命。

    李灏自打这日与老师推心置腹的交谈,开始不断的琢磨起老师的一番言语,并在今后的岁月里身体力行的践行起老师给出的每一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