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麦传

首页|玄幻|仙侠|言情|历史|网游|科幻|恐怖|其他

俾斯麦传 > 第12节

第12节

    一、铁血宰相

    俾斯麦在执政的那段时间里,很看不惯身边某些人的一些做法。他曾经给他的朋友莫特利写过一封信,信中说:“我很讨厌我身边那些人每天木讷的目光。在这些人中,有很多人还是很有学问的,但是他们还是会时常表现出很白痴的一面。在这里,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甚至有的时候还会自相残杀,也许他们这些丰富的想象力来源于他们的智慧吧。他们算是很有知识的人,因为德意志的教育还是十分优秀的,或许是因为现今政府体制的问题,才使他们有这么大的转变。我开始厌倦这样的生活,越来越不喜欢这里的人和事。当谈论一件事时,尤其是关于欧美问题的时候,他们就显现出什么都懂的样子,但实际上他们内心深处却在不停地与之进行激烈的斗争。”此时,俾斯麦的性格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他遇到自己很不喜欢的事情时,便会毫不犹豫地说出来。他把每次会议的演说都当成是一场战役,这样在他组织的会议上他就会用演说的方式把他想表达的内容表达出来。可是,这些都是曾经的俾斯麦。现在的他每天都把所有的心思放在对未来的计划和思考上,他不再有过多的语言。因为他很清楚,当他的计划没有完全成熟的时候,他不能透露出一点信息,因为这些信息如果被传出去,必将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俾斯麦开始变得越来越理性。在他上任初始,就决定了要和议院停战,他对内阁的态度也有了很明显的转变。当那些内阁大臣们认为俾斯麦会以一种很不友好的态度对待他们的时候,俾斯麦的做法却让他们大感意外。因为,俾斯麦每次接见这些人的时候都非常友好,甚至俾斯麦会对他们说他认为他的党派好多事情都做得很偏激。很显然,他这么做是为了笼络人心。俾斯麦还是一个很懂得人情世故的人,他不会因为自己拥有了过多的权力而欺压别人。此刻,虽然他的内心还有很多的不痛快之处,但他依然表现得很大度。在这段时间里,俾斯麦就是这样小心谨慎地一步步地实现着他的计划。

    俾斯麦在会议上说过这样的话:“德意志总是这样从来不顾及普鲁士的利益,而总是在寻求更多的好处。”在这次会议上,他几乎把自己想的事情都表达出来了。在会议的过程中,他从雪茄烟盒里拿出一枝橄榄枝,告诉在场的所有人说,这是他在农场里捡到的,想要作为纪念品送给民主党派。从他的做法可以看出他对这些人的不屑,但是他并没有很明显地表现出来,这也是他成熟的一种体现。随后,俾斯麦又将话题转向了当今报纸上控诉他的话。他解释道,“根本就没有那样的事情发生。现在的德意志确实很混乱,但不能把全部的责任都推到我身上。我反倒认为此时正是普鲁士的最佳时机,应该集中精力备战。对于这么严重的问题,不是用几次精彩的演说就能实现的。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必须要有铁血的政策才能改变现状。如果没有好的政策和条约,我们的边境就不会得到安宁。”

    俾斯麦这次说的话得罪了不少人,这也是最让他感到后悔的地方。在十几年前,俾斯麦就因为这样的语言得罪了很多人,这不仅对他的未来发展没有一点好处,还会令他失去很多重要的人脉。这一次也不例外,在会议结束后不久,俾斯麦的好朋友罗恩也批评了他的言论。这个时候俾斯麦急忙解释道:“我的意思并不是帮助德意志取得更大的进步,实际上这是一种带血的警告,而我更多的是在请调军队,你们这样想是误会了我的意思。真的很抱歉,以后我在用词的时候一定要多加小心,不会再引起如此之大的误会了。”

    在俾斯麦刚上任的时候,他就要求王后对他要更严肃一些,他希望自己能做出真正的成绩来。现在当君主看到他那些用词的时候,也感到非常害怕,甚至对他充满了担心。俾斯麦已经意识到了自己说的话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就连王室诸人看到这些话都表现得非常的愤怒。

    在这个时候俾斯麦也想知道君主会以什么样的态度对他。俾斯麦在心里试着想象君主这次回来时的情形,他想那一定是充满疑问和指责的。

    因此,他必须想出更好的办法来应对君主。于是,他决定秘密出行去见威廉王,并且一定要赶在君主之前回来。当俾斯麦找到他的时候,他看到了普鲁士君主一副不悦的面孔,当俾斯麦要解释这件事的时候,君主并没有给他机会,他言词愤怒地说:“这件事情一定会带来无法想象的结果,甚至会出现极为可怕的后果。不用多久,奥本巴拉兹就会杀掉你然后再杀掉我们。”只是俾斯麦本性不改,又说了许多让君主感到非常愤怒的话。他说:“没错,到了那个时候,我们都会死的!我们迟早是要死的,还有比这样死更光荣的吗?我应该为我的君主我的领袖努力作战而死。君主愿意以您的血来祭奠上帝所赐予您的权力吗?为了上帝的恩赐,拿自己的身体和生命作赌,无论是死在绞刑架上还是死在战场上,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我们都难免一死,但也要看是怎么个死法。当你说上帝恩赐我权利与富贵的时候,就要为之做一些应该做的事情,不能枉费上帝的恩宠。难道君主您愿意用您的鲜血来换取您的权力吗?我们不能还上帝一个回报吗?拿自己的生命做赌注,这样是很不值得的。在这个时候,您不要轻易想起那些懦夫们的表现,因为无论到什么时候他们都将是那个样子。例如路易十六,他在活着的时候和死的时候都一样是个懦夫,而查理一世在历史上却是一个高贵的人物。因为他在为自己的权力战败后,不动声色地走向绞架,带着一种王者之气从容就义。”

    “我越是这么说,君主的精神就越发振作,也越来越觉得自己是个军人,决心要为自己的王位与国家而努力。……他是一个普鲁士军官中的典范,如果不是因为自己,他是不会畏惧死亡的,会去拼命打拼,会听从一切命令。但是当要他为自己而奋斗的时候,他却畏惧那些在他之上的人们或是害怕世界对他的指责,这时他就会变得很脆弱。当君主听到这些话的时候,他军人的一面又都体现出来了。”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很长一段时间,但俾斯麦同样用文字记录下来了这段时间所发生的事情和自己的感受。俾斯麦是普鲁士军官中的典范,他并不畏惧那些在言语上给他无限指责的人们,他总是会采取不一样的方法去应对这些事情的到来。但有的时候,他也会感到悲伤与难过。

    他总是用各种方法来转变君主对他的看法,虽然有时候他也会觉得很不好意思,但他不得不这样做。在他做宰相没多久时,他便决定向君主承认当时所说“铁血”的错误。俾斯麦这样的转变也源于威廉亲王对他的启发,他一定要为今后的一切奠定基础,而此时,他也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因此俾斯麦时常在心里想,一定要努力说服君主,这样才更利于他今后做事。当然从开始到现在,君主身上的军人气质会经常显现出来,所以对于俾斯麦的胆识,他从来都没有畏惧过,反而有的时候还很赞成和欣赏。俾斯麦就这样一步一步地改变着君主的想法。

    看最新章节

    二、君臣之隙

    俾斯麦曾说:“我和威廉的关系并不算太好,因此对于这个人就需要用些手段来对付。”此时的威廉已经当上了摄政亲王,而俾斯麦还没有当上宰相。而当威廉当上了君主后,俾斯麦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他是否适合于普鲁士,君主是否会把普鲁士交给他,而自己又该如何应用政治手段去支使威廉。事实上,俾斯麦的确通过手段使威廉深深地信服于他,但这种信服是完全建立在彼此需要的基础上的,也因为他们并不是在为权力而奋斗。

    威廉和俾斯麦在商讨大事的时候,都会各抒己见,也会因此而产生激烈的争吵,甚至要分道扬镳。每当这个时候,俾斯麦就会提出辞职,而威廉就会因恐慌而做出让步。当然,这正是俾斯麦所期望和预料到的。在俾斯麦还在当大使的时候,他每天都会和君主讨论国事,他会以自己的阅历和特长去处理事情,相比之下,那时候的俾斯麦是那么的和善和容易沟通。当时君主已经72岁了,但难免会大发脾气,而俾斯麦则会微笑地面对这一切。

    俾斯麦很清楚君主的性情,但君主了解俾斯麦却花了很长的时间,也因此对他产生了成见,直到俾斯麦在宰相的位置上展露出自己的才能时,才最终获得君主的肯定。开始的时候,威廉并不愿意和俾斯麦共事,这也导致俾斯麦受到了很多人的排挤。同样,俾斯麦也不喜欢威廉,他认为自己的才干要高于这位君主,也因此会表现出骄傲和自大。但当有重大的决策需要商议时,俾斯麦也会慢慢地和威廉商议,经过周密的观察和揣摩威廉的心态后,再将决定的权力揽到自己手中,这也是俾斯麦超于常人之处。在使威廉慢慢受他支使的过程中,俾斯麦也渐渐地体谅了他的君主,甚至有时也会做出让步。同时俾斯麦对君主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他开始将君主看做封建制度的主人,在心里渐渐地接受了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甚至于在给他新婚的夫人写信时都提到:“我已经宣誓效忠于他的血统。”

    如今,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俾斯麦似乎成为了君主的保护人,人们丝毫不会质疑他对封建制度的忠诚。俾斯麦晚年时曾将君臣的关系比作父子,对于父亲的任性,做儿子的只能默默忍受。而威廉死后,俾斯麦的这种感情色彩更加浓烈了,他甚至煽情地说:“墓地是留给后人看的。”

    对于威廉来讲,与俾斯麦共事最大的困难在于王后的反对,王后对俾斯麦的“战略方针”提出了批评。而俾斯麦也比较厌恶干预政事的奥古斯塔。俾斯麦曾经说过,与奥古斯塔之间的斗争是“我生平中最艰难的战役”,奥古斯塔的优势在于能够时刻在枕边和帷帐里对君主说俾斯麦的坏话。当然,除此以外,她无法在政治和观点上取得任何优势。在奥古斯塔的心目中,俾斯麦是个会给她的丈夫带来灾难的人。

    俾斯麦生性多疑而且愤世嫉俗,这使得他要面对许多人的反对和抵触,但在奥古斯塔这件事上,俾斯麦却是无辜的。奥古斯塔作为一个女人并贵为皇后,俾斯麦毫无抵抗之力。对于王后的蛊惑,俾斯麦也只能默默地承受,因为如果他问君主这是不是王后的幕后指使,君主往往会板着脸矢口否认。

    俾斯麦曾经动员过君主反对王后,当然他不会那么直接,而是用许多恭维的话进行铺垫。1865年,他和君主在加斯泰因讨论奥地利条约,俾斯麦的提案遭到了各方面的反对,而起因是君主把这件事告诉了王后。俾斯麦倍感绝望,他认为君主在处理国家大事的时候优柔寡断,不过他已预料到君主会这样,也预感到如此下去他的计划会遭到破坏。于是他亲笔写信给君主:

    “首先,如果我的话冒犯了陛下,还恳请陛下宽恕。我同陛下一样相信王后陛下会对您所告诉她的事情严守秘密,但同样道理,由于过分相信血缘上的亲戚关系,就会有消息从科布伦茨传到维多利亚王后或太子与太子妃的耳朵里,甚至传到魏玛和巴登那里,而我们所严守的秘密就会被知晓,而这恰恰会导致弗兰茨·约瑟夫皇帝不再信任我们,甚至变得更糟,最坏的结果将是不可避免地要和奥地利开战。正如陛下所说,办这样重要的国事必须格外小心的原因就在于此。

    “一旦同奥地利开战,这件事就不是由君主可以决定的了,奥地利也不会给陛下这样的权力。当然,这也并不是那些包藏的祸心所引起的。

    如果真的与奥地利因前述原因而开战,我就会以不同的感觉和较为自由的心态来应对,但请陛下相信我是为了有利于陛下的事业而考虑的,也是为了有利于陛下的高贵人格才会这样计划的。如果陛下不喜欢我的顾虑,那么我只能恳请上帝指导陛下的心,而我绝不会因此而不尽职尽责,我还是会让自己的良心获得一丝宽慰。我相信陛下有宽恕的美德,所以我也相信陛下即使不同意我的提议,也会宽恕我的,我之所以这样忠诚地为君主办事,不仅仅是要尽我的职责,更是要让陛下高贵的人格得到满足。”

    在那个时代,作为政治家是有必要给君主写信的。政治家认为,如果不依靠政治家,这位君主在历史上将会无所建树。我们可以想像当时的情景,一个政客出入宫廷不是为了求得荣华,而是为了获得君主的宽恕,这是多么的不可思议。无论是从上帝的角度还是凭良心来说,俾斯麦都是优秀的,就好比棋盘上的好手,走棋往往让人捉摸不透,他会把他的对手赶到一个角落里吃掉。但事实上,当他正在和君主对最困难的问题进行磋商的时候,尽管这一切已经使他心力交瘁,但计划还是有可能会遭到破坏。

    因为他的计划很可能就这样被宫廷的闲言碎语从一个国家传到另一个国家,从而将计划泄漏出去。如果奥古斯塔将这个计划告诉维多利亚王妃,而王妃又将消息传递给她的英国母亲维多利亚那里,再传到维也纳或者德累斯顿,那么计划无疑将遭到破坏。可见俾斯麦在当时面对这样的局面是多么无奈。

    在所有的皇亲中,几乎没有俾斯麦的支持者,而弗里德里希也并不是小心谨慎之人,当然也有他受制于他夫人的原因,因为他的夫人学识要比他高。他虽然将好的英国观念引入普鲁士,但却没有能力和手段让国人去接受这些理念。威廉也因此做过很多抗争,但最终效果不大。在俾斯麦颁布了限制新闻自由的法令后,一次太子和太子妃出巡,在但泽市政厅的欢迎会上,太子壮起胆子说道:“可惜我到这里的时候,正赶上政府和人民不和,我听说这样的事后非常惊讶。所以此时的法律我并不清楚,事先我也没有听说这样的事情。”

    这次演说让君主非常生气,君主认为自己是个有纪律的军人,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当时他在克里米亚战役的时候,也是默默地服从着命令,而如今他的儿子竟公然提出不同的提议,使事情发展到了危险的边缘,这令他非常恼火。对于这样的事情,俾斯麦是如何处理的呢?作为宰相,他是可以劝君主重重地惩治太子的,因为君主有这个权力。但俾斯麦并没有这样做,他反倒是劝说君主可以宽赦太子。俾斯麦对君主说:“您在处理这位年轻人的时候需要慎重考虑,尤其是不要在您发怒的时候做决定,国家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您和弗里兹发生争执,人们往往会站到儿子的一边。就我看来,太子是应该有言论自由的权利的,这并没有错。”俾斯麦就这样谨慎地调停了父子之间的矛盾。

    在太子将要继承内阁的时候,俾斯麦说:“我想先做个铺垫,有这个过渡后我便可以更快地适应听命于他。对于他当时说话的那种骄傲的口吻,让我之后的几年都无法忘记,他的脖子向后微倾,那张发红的脸向左斜视着我,让我觉得很是恼火。我强忍着愤怒,解释说我所指的过渡是指朝代……但我心里期盼他不要指望着我可以做他的内阁大臣,而在这之前我从未有过这样的想法。”

    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阴冷的大厅里,两个人都穿着军服戴着佩刀,俾斯麦觉得自己蒙受了巨大的耻辱,从没有人可以这样蔑视他。他热血沸腾,怒火中烧,时刻都有拔刀相向的冲动。然而,他就那样傲然地站着,忍受了一切,他一边揣摩对头的想法,一面强迫自己低下高傲的头颅,低声下气地说道:“我绝不会有这种想法的。”

    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