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不好意思害了你

首页|玄幻|仙侠|言情|历史|网游|科幻|恐怖|其他

别让不好意思害了你 > 第24节

第24节

    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首发儒家认为,君子必须掌握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排在第一位,跟智力、体魄等因素同等重要。

    “礼”不仅代表某种物质的东西,也是一种抽象的形式,前者我们谓之礼物,后者我们谓之礼仪。我们在探望病患时须带上礼物,朋友交往时须使用礼物,与商人、政治家交往时也须使用礼物;我们讲究礼仪,以别尊卑之秩,我们在与对象交往时,与交往对象之间的关系或平等、或尊贵或卑下,是通过礼仪表现出来的。

    《论语》里记载,有人问孔子,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君子呢?孔子回答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自己就是这么教孩子的。有一天,孔子站在院子里,他的儿子孔鲤从庭前经过,孔子便叫住孔鲤问道:“你开始学诗了吗?”孔鲤回答说没有。

    于是孔子说:“不学诗,怎么会说话呢?”于是孔鲤开始努力学诗。

    又一天,孔子又在院中看见儿子从面前经过,于是又叫住他问道:“你开始学礼了吗?”孔鲤回答说没有。孔子于是教训说:“不学礼,不知礼,怎么能立身于世呢?”于是孔鲤开始努力学礼。

    孔子本人是一个特别懂“礼”也特别讲“礼”的人,“礼”已经渗透到他的一言一行之中,变成了他终生不变的信条,甚至可以说是他生命的一部分。无论遇到什么人、什么事,他都能很自然地做得恰到好处。

    他是如何讲“礼”的呢?比如,他乘车出门,遇到两人以下,他会站在车上行礼;遇到三人以上,他就会下车行礼。“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指的是上车时,一定会端正身子,抓着带子,稳稳地上去。坐在车里面,不东张西望,不大声说话,不指指点点。

    关于孔子讲“礼”的内容还有很多,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是将做人、办事、享乐、养生等一切行为都融于“礼”中,不愧是一个真正的绅士。

    礼仪不是繁文缛节,不是阿谀奉承。礼仪是人类文明的标尺,是一个人美好心灵的展现。所谓“礼之用,和为贵”,礼可以说无处不在,恰当地运用礼,会获得他人乃至社会的认可,反之则会遭到他人乃至社会的排斥。

    ◎与人交谈礼仪

    我们要避免使用气话、粗话、脏话,这些不但有失身份、让人反感,而且不利于营造和谐的谈话气氛。

    在常用的礼貌用语外,我们也可以用这些惯用语:

    初次见面说“久仰”,向人请教说“赐教”;

    好久不见说“久违”,请人让道说“借光”;

    客人到来说“光临”,请人帮忙说“劳驾”;

    等待客人说“恭候”,托人办事说“拜托”;

    探望别人说“拜访”,送人作品说“斧正”;

    起身作别说“告辞”,夸人见解说“高见”;

    中途退场说“失陪”,麻烦别人说“打扰”;

    请人别送说“留步”,请人谅解说“包涵”。

    ◎自我介绍礼仪

    可一边伸手跟对方握手,一边作自我介绍,也可主动打招呼说声“你好”来引起对方的注意,眼睛要注视对方,得到回应再向对方报出自己的姓名、身份、单位及其他有关情况,语调要热情友好,态度要谦恭有礼。

    ◎与人握手礼仪

    握手是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的一种方式。握手时应注意不用湿手或脏手,不戴手套和墨镜,不交叉握手,不摇晃或推拉,不坐着与人握手。

    握手的顺序一般讲究“尊者决定”,即待女士、长辈、已婚者、职位高者伸出手之后,男士、晚辈、未婚者、职位低者方可伸手去呼应。平辈之间,应主动握手。若一个人要与许多人握手,顺序是:先长辈后晚辈,先主人后客人,先上级后下级,先女士后男士。握手时要用右手,目视对方,表示尊重。男士同女士握手时,一般只轻握对方的手指部分,不宜握得太紧太久。右手握住后,左手又搭在其手上,是我国常用的礼节,表示更为亲切,更加尊重对方。

    ◎接听电话礼仪

    电话铃响后,要迅速拿起电话机问候“您好”,自报家门,然后询问对方来电事由。要认真理解对方意图,并对对方的谈话作出积极回应。应备有电话记录本,对重要的电话做好记录。电话内容讲完,应等对方放下话筒之后,自己再轻轻放下,以示尊敬。

    ◎接受名片礼仪

    接受名片时应起身,面带微笑注视对方。接到名片时应说“谢谢”并微笑阅读名片。然后回敬一张本人的名片,如身上未带名片,应向对方表示歉意。在对方离去之前或话题尚未结束,不必急于将对方的名片收起来。

    ◎乘车行路礼仪

    工作人员在陪同领导及客人乘车外出时,要主动打开车门,让领导和客人先上车,待领导和客人坐稳后再上车,关门时切忌用力过猛。一般车的右门为上、为先、为尊,所以应先开右门,陪同客人时,要坐客人的左边。

    ◎进餐礼仪

    尊重服务员的劳动,对服务员谦和有礼。当服务员忙不过来时,应耐心等待,不可敲击桌碗或喊叫。对于服务员工作上的失误,要善意提出,不可冷言冷语,加以讽刺。

    看最新章节

    礼出有名,送之有术

    科长上领导家拜年,呈上红包时,领导问:你这是什么意思?

    科长:没什么意思,只是意思意思!

    领导:都在一个单位的,你这样就不够意思了。

    科长:承蒙您关照,真的只是点小意思。

    领导:哈哈,你这个人真有意思!

    科长:其实真没别的意思!

    领导:那我就不好意思了。

    科长:哪里,是我不好意思啊!

    这大概是个只有中国人才能够看懂的笑话,也只有中国人才能明白短文中每一个“意思”的含义。在中国,求人办事送礼已经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

    可是,求人办事为什么要送礼?这是因为,“利”和“礼”是联系在一起的。所谓“无商不利”“无利不起早”,在现今社会,凡是跟人交往就不能不懂得送礼之道。礼品是跟同事、上司及客户维系良好关系的润滑剂,相对于其他公关手段,礼品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不错的回报率,因此,“全民皆礼”已经形成一种文化。

    在中国古代,礼不仅是一种美德,还是一种官场政术,更是一种秩序。

    有这样一个故事:明朝后期,一位官员调到某地担任县令。上任的第二天,他便贴出了一张告示。这告示跟工作无关,而是一份通知书。告示说:

    明天是本老爷的生日,本老爷非常喜欢热闹,所以衙门上下的人一定要来,但前提是不许送礼物。告示一贴出,衙门里的书吏、杂役纷纷聚在一起猜测这告示背后的含义。一些初入官场的人简直就要拍案称快,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清官;只有一个在官场混了很久的书吏微微一笑道:“这礼肯定是要送的,如果不让送为何还要出告示,告诉我们他的生日?”书吏、杂役这才醒悟过来,点头称是。于是大家凑钱铸了一个金鼠送给了这位县官,果然,这位县官大喜,说:“我夫人小我一岁,是属牛的。”大家听了心里全都明白,看来过不了几天就得再给县官送一头金牛了。

    这个故事背后其实隐藏了官场的一项规则:绝大多数上司都喜欢收礼。

    古人云:“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意思是说:穿了别人的衣服,怀里就会装着别人的心事或隐忧。换句话说,收下了别人送来的礼物,就得为别人办事。所以,想要在官场上如鱼得水,就要学会送礼,因为礼尚往来的回报很可能就是自己想要的升官之职位。

    送礼既然是一门艺术,自然也会有其约定俗成的规矩,送给谁、送什么、怎么送都是一种技巧,绝不能瞎送、胡送、滥送。根据古今中外一些成功的送礼经验和失败案例的教训,我们应该注意下列原则:

    ◎理由很重要

    送礼,总要在说法上有个由头,才好送出去。比如逢年过节、对方生日或子女升学等特别的日子,是送礼的最好时机,因为这时“师出有名”,名正言顺,显得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如果你实在找不到什么理由,可以拿家人当挡箭牌。比如,你可以这样说:“我爱人说啥也要让我拿来不可。既然拿来了,就先搁这儿吧,要不然,我爱人准得埋怨我不会办事,回到家也交不了差。”

    ◎事前事中不送事后送

    事前事中送礼属于赤裸裸的权钱交易,有时会让对方反感甚至造成误会;事后送礼则不同了,说不定领导还会感激你知恩图报,下次有“好事”,领导还会招呼你。

    ◎态度友善,言辞勿失

    送礼时,态度比礼品本身重要。平和友善、落落大方的动作并伴有礼节性的语言表达,才是受礼方乐于接受的。那种将礼品悄悄置于桌下或房间某个角落的做贼式的做法,不仅达不到馈赠的目的,甚至会恰得其反。在对所赠送的礼品进行介绍时,应该强调的是自己对受赠一方所怀有的好感与情义,而不是强调礼物的实际价值,否则,就落入了重礼而轻义的地步,甚至会使对方有一种接受贿赂的感觉。

    ◎送礼间隔适宜

    送礼的时间间隔也很有讲究,过于频繁或间隔过长都不合适。送礼者可能手头宽裕,或求助心切,便时常大包小包地送上门去,有人以为这样的大方,一定可以博得别人的好感,细想起来,其实不然。因为这样频繁的送礼目的性太强。

    ◎不送对对方有害的礼品

    由于种种原因,人们会忌讳某些物品。比如,高血压患者不能吃含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品,糖尿病患者不能吃含糖量高的食品。如果送错误的礼品,对方反而会认为你不尊重他。

    ◎了解风俗禁忌

    送礼前还应该了解受礼人的身份、爱好、民族习惯等,免得送礼送出麻烦来。

    曾经有个倒霉蛋去医院看望病人,带去一袋苹果以表慰问,正巧那位病人是个上海人,上海方言里“苹果”跟“病故”二字发音相似,送苹果岂不是咒人家病故?由于那个送礼人不了解情况,最后弄得不欢而散。

    鉴于此,送礼时,一定要考虑周全些,以免节外生枝。例如,送礼不要送钟,因为“钟”与“终”谐音,会让人觉得是不吉利的;送“双”不送“单”,中国普遍都有“好事成双”的说法,因此,凡是大喜大贵之事,所送的礼必须都是双份。

    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