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文大结局之后

基建文大结局之后 > 第 5 章

第 5 章

    齐誉的院子选在世子院旁边,不过面积比世子院还要大,总不能让儿子越过皇子去,所以徐氏让人把相邻的两个院子改成了一个大院。

    指派的下人就更精心了,全都是府上的老人,但她也跟四皇子说了,过段时间就重新挑人进府,到时候让四皇子亲自选。

    先帝基本上废除了卖身契,府上的下人都是雇佣来的,一年续一次合同,到期不续,就能直接离开走人。

    若是下人犯了罪,就由主家交到官府调查判刑,主家自己是没有这个资格处置的。

    但卖身契也没有完全被废除,想要做姨娘,那就得跟府上签署卖身契,不过姨娘也不是谁都能纳的,普通百姓就不行,官员纳姨娘有着明确的数量规定,超品的国公,只能纳四个姨娘。

    这并不是说国公可以同时拥有四个姨娘,而是这一辈子只能纳四个姨娘,一旦有姨娘死了、或是发卖了,这个名额也不会被腾出来。

    而且每纳一个妾室,都需要向朝廷缴纳一大笔银子。

    姨娘要签卖身契,通房丫鬟就用不着了,她们是自由身,数量方面也不好查。

    但是依照大周的《继承法》,姨娘所生的子女虽然不能跟正室所出的子女拥有平等的继承权,但好歹那也是有的,除了正室和姨娘所生的子女,剩下的都是私生子、私生女,没有继承权不说,生下来就是黑户。

    值得一提的是,庶出子女分到的财产不能超过嫡出的三分之一,不能少于五分之一,而且继承的时候,要按照百分之七十的税率向朝廷交税,嫡出的子女只需要缴纳百分之三十。

    虽然听起来对庶出的子女不大公平,嫡出和庶出本来地位就相差比较大,先帝没有严令禁止纳妾,但是却给纳妾上了不少枷锁。

    当然关于继承法的部分,皇室肯定不包括在内,总不能把江山都分了给皇子继承吧。

    越是了解大周的律法,方明朗就越觉得他爹想不开,银子多到没处花了,才会纳足四个妾室,还养了通房。

    这也难怪祖父去世时,把私房一分为三,一份给了原主,一份给了祖母,还有一份给了母亲,没有父亲什么事儿。

    卫国公府的产业虽然是母亲在管,但盈利的部分全部放入公中,要在公中支取银两,对其他人是有限制的,可对父亲却没办法有限制,毕竟是一家之主。

    因着四皇子的到来,大年初二去徐府拜年的方家兄弟俩并没有留下,四皇子和方明朗都要去考京城书院,方明晰自然也想跟哥哥一块儿,而不是去读徐家族学。

    不过,比起大哥和表哥,方明晰实在没什么基础,京城书院的入学考试虽然不难,但完全糊弄也是糊弄不过去的。

    所以,大哥和表哥天天往府外跑,一天三顿饭只有早饭在家里吃,方明晰却被拘在屋子里学习,大哥给他弄了好几套往年京城书院的入学试卷,让他学习、做题。

    幸好,晚上可以跟着两个哥哥放鞭炮、放烟花,不然方明晰的小暴脾气可受不了这份委屈。

    方明朗给二弟找的入学试卷,被他爹拿走了一套,给方明渐送过去了,本来之前说要办什么族学的,也改主意了。

    他爹和胡姨娘准备让方明渐也一块去考京城书院,四个孩子一块上下学,比较能让家长放心。

    几份入学试卷,却是让方明朗发现了一个还没有被开拓的市场——教辅市场。

    大周重视教育,先帝那会儿就办了不少官学,京城书院就是其中之一,在全国二十七个省份当中,有十四个省的官学已经普及到了镇,剩下的省份县级学校都是有的。

    可这么广阔的一片市场,却没有正儿八经的教辅材料。

    《入学考试题集》、《升学试题大全》、《三年县试两年模拟》、《五年乡试三年模拟》、《八年会试五年模拟》、《状元笔记》……

    这不就是一片巨大的市场空白,等着人去抢去占。

    眼下商机还没有被人发现,方明朗觉得从现在开始准备也来得及,当然光靠他自己肯定不行,得多拉些人入伙。

    四皇子就是方明朗选中的第一个合作伙伴。

    他有祖父留给他的铺子和庄子,也有足够的本钱,差的是整理试卷和收集试卷的人,将来还需要能出试卷和整理知识点的人。

    “京城书院招生面向整个北京地区,收集最近几年的试卷很容易,但因此也很容易被别的商家学去,而且今年也来不及了,马上就是入学考试,等试卷集印出来,考试都考完了,谁还会买?”齐誉有条不紊的分析道。

    “我知道,入学试卷今年肯定是卖不上了,但是有别的啊,《五年乡试三年模拟》怎么样,可以去请王先生、周先生他们帮着弄,咱们给版权费。”

    以前教他们的几位先生,都在翰林院任职,活不多,而且这几位都是一甲出身,不是状元,就是探花、榜眼,整理试卷再合适不过了。

    “一口吃不成个胖子,先不急着出那么多书,把架子搭起来,先出一套试试,有了成功的模式,往后就好说了。”

    方明朗相信一定会成功的,毕竟他这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上辈子的教辅市场那叫一个竞争激烈,不可能没得赚。

    齐誉看着信心满满的方明朗,也跟着多了股冲劲儿,反正这辈子也是赚来的,他就是要干上辈子没干过的事儿。

    “我搬到宫外这事儿,说不对外透露是对百姓和普通官员,王先生他们都是教过咱们的,此事肯定要知情。你要想让他们出书,我跟你一块去上门请人,只要你说的版权费给足,应当是不会拒绝的。”

    翰林院是个清贵的衙门,没什么额外收入,先生他们的官阶又低,俸禄不怎么高,当然愿意多一个赚钱的门路,更何况这还是出书。

    试问天下读书人,谁不愿意出书。

    齐誉还给出主意:“你要建书坊最好是从别人手里买一个旧书坊,有成熟的匠人和工序,这样也好上手。再有,你要是开书店,就不能只卖你说的习题,多在京城别的书店逛逛,看看别人家都是卖什么的。”

    除了史书经论,最受欢迎的当然是话本和绘本,想想上辈子的网文时代,大神辈出,百花齐放,更早的时候,小说可以在报纸上连载。

    现在还不允许私人办报纸,只有官报,但办本杂志总可以吧。

    方明朗脑子里一个接一个的想法冒出来,上辈子他爸妈做生意时正好赶上黄金时代,但这会儿的大周何尝不是一个黄金时代,不弯腰把黄金拾起来,那都对不起这样一个好时代。

    四皇子没往里投本钱,因此不肯要一半的股份,只肯要三成,他也没想到方明朗把这事儿当成一件大事儿在办,两个人正儿八经签了合同的。

    这要是不出力,那不就成占小孩便宜了。

    所以去请几位先生出书这事儿,是齐誉自己去办的,发在士林日报和北京日报上的文章也是他写的,两篇都是用来征稿的文章。

    一篇是诗文大赛,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出五个一等奖、二十个二等奖和一百个优秀奖,其中一等奖的奖金高达百两。

    另一篇是话本征集,一经录用,就以千字两百文的价格买下版权。

    两边的主办方都是仙剑出版社,无论是奖金,还是千字两百文的版权费,都超过了正常水平,这也是为了给仙剑出版社打响名气。

    方明朗是个起名废,实在不知道给自家出版社起什么名字好,四皇子起了个化名李逍遥,那他就给出版社起了个仙剑的名字。

    赶在入学考试之前,买下了一间书坊,两处书店的位置也想好了,剩下就是招聘员工。

    诗文大赛特意请了几位先生及先生的好友做评委,但总不能让先生自己去拿稿件吧,还得有跑腿的人和办事的人,书坊和书店那里要用的人就更多了。

    人才难得,能统筹全局的人才更难得。

    方明朗本来是打算从母亲那里借个管事儿的,但不光把管事儿的借来了,连母亲都一同‘借’来了。

    “别的忙帮不上,这事儿娘还是能帮上忙的,你把架子搭好了,剩下的娘给你补上去。”

    卫国公府的产业简单,没什么生意,都是些固定资产,庄子、良田、铺子,这么些年早就有固定的模式了,不怎么用人操心。

    徐氏也不喜欢出府交际,空闲时间多着呢,既能帮儿子的忙,又能打发时间,何乐而不为呢。

    让方明朗烦恼的用人问题,到了徐氏手里,那就不是事儿了,这么大的国公府都管得,更何况是刚刚支起架子来的出版社。

    招人、定薪水、签合同、培训。

    在入学之前,仙剑出版社的合伙人又增加了一位,合同也重新签了,徐氏拿三份,四皇子拿三份,方明朗拿四份。

    卫国公府照样是大门紧闭,既不出去走亲访友,也不对外接待客人,京中只有一小撮的人才知道,四皇子化名李逍遥住在卫国公府。

    不过也没多少人关注就是了,就算不被放逐出宫,四皇子也只是一个小透明,并不重要。

    至于卫国公府内,知道李逍遥是四皇子的并不多,对外只说是老国公故交的孙儿,前来京城求学,借住在卫国公府。

    *****

    考试这种事儿,方明朗向来是不犯怵的,尤其是在看过近来几年入学试卷的情况下,他只是有些担心二弟,小家伙的准备时间实在太过仓促了。

    从最后一份模拟试卷的成绩来看,能不能通过还在两可之间。

    至于三弟方明渐嘛,也就过年的时候见了几面,不了解近况,也并不关心,就像是不太熟悉的亲戚,彼此都不太想有什么接触。

    京城书院的小学部在北城,跟卫国公府的距离不远不近,步行过去怎么着也得要一个多时辰,坐马车不堵的话,那也得需要差不多两炷香的功夫。

    总是憋着劲儿不肯出门的卫国公,还是送四个孩子去考试了,只是待在马车上不肯下来而已。

    毕竟他也曾是这京中的风云人物,长相又颇有辨识度,很怕下去之后会遇上认识他的人。

    “考试的时候不要紧张,考不上也没关系。”卫国公努力宽慰孩子们,“考不上就请先生到府上来教,还不用来回坐马车了呢,那个……考完就赶紧回来,别乱跑。明朗你年纪最大,看着点三个弟弟。”

    齐誉第一个下马车,重回小时候,他的耐心好像也跟着变小了,一点不愿意听人啰嗦。

    方明晰抓着大哥的手,倒是也不见紧张,痛快的跟父亲摆摆手,就跟大哥一块下马车了。

    方明渐拽着父亲的袖子,不愿意走:“父亲送我到门口去吧,我不敢。”

    “男子汉大丈夫,有什么不敢的,跟哥哥们一块去。”卫国公皱着眉头道,声音不自觉越来越响。

    方明渐一步三回头,见父亲神情越来越不耐烦,这才掀开帘子,被人扶下马车。

    他是真害怕,想让父亲陪着,哥哥们跟他又不熟,大哥和二哥都是母亲所出,母亲跟姨娘有仇,母亲生下的哥哥自然不喜欢他。

    小家伙刚下马车,眼睛里就噙着泪,偏还要掉不掉,委屈巴巴的样子。

    上一辈的仇怨怪不到小孩身上,方明朗挠了挠头,到底是把小家伙牵住,二弟和三弟一边一个,四皇子的走在最前面。

    虽然是一块报的名,但考场并不在同一间,挨个把几个小家伙送到门口,嘱咐他们考完就在门口等着,别到处乱跑,到时候他再挨个领走。

    跟两个小布丁一个待遇,被一个小娃娃照顾着,齐誉既觉得新鲜,又隐隐有些害羞,耳根都有些发热。

    考试只有一场,一张试卷,基础题和拔高题都有,据说要根据考试成绩分班。

    每个考场有两名监考老师,巨大的钟表就放在前面,哪怕是坐在最后一排的学生也能看见。

    虽然钟表的价格不便宜,只有富贵之家才能用得起,但朝廷在重要的街口也放置了钟表,所以对百姓来说,这虽然不是能买得起的物件,但也能时常看到、用的。

    来参加考试的小娃娃们,大都是会看表的,能通过钟表把控时间,监考老师也会有两次提醒,一次是考试时间过半的时候,一次是还有十五分钟就要交卷的时候。

    监考老师提醒考试时间过半的时候,方明朗就把检查了几遍的试卷交上去了,出了所在的考场,就见四皇子已经在外面等着了。

    两个小布丁倒是老老实实等到最后才交卷,大冬天里,脑门上都出汗了,可见是真紧张了。

    方明朗拿帕子给两个小家伙擦了擦,调侃道:“出了这么多汗,看来是没被冻到。”

    方明晰抢过大哥的帕子,狠狠瞪了方明渐一眼,娘娘腔,就知道黏糊人,以前黏父亲,现在还要黏他大哥,那是他亲大哥,不是方明渐的。

    “走了,父亲在外面等着咱们呢。”方明朗一手牵一个,眼睛看着四皇子,还是让四皇子走前面,这样三个人丢了哪个他都能看得着。

    学校这会儿人流量不小,出校门几乎是在人群里挤着过去的,好不容易坐上自家的马车,路又被堵得走不通,考试不到一个时辰,回去堵车堵了一个半时辰。

    卫国公都后悔出来这一趟了,在马车上坐了快一天,屁.股都坐麻了,关键是事后想想他去了也没起到什么作用,就光在马车上呆着了。

    不过也有让他欣慰的事儿,长子照顾次子的时候,也没把小儿子落下。

    胡姨娘家里一个顶用的都没有,按照大周的律法,明渐分不到多少家产,他早晚有走的那一天,往后的日子还得是兄弟之间相互扶持。

    明朗和明晰他不担心,这哥俩是一个娘肚子里出来的,感情好得很,就明渐,身体不怎么好,脑子也不怎么聪明,若是将来再没人管,指不定怎么被欺负呢。

    所以,让几个孩子一块读书是件好事儿,感情不都是处出来的,原本就是血浓于水的兄弟,平时再多处一处,能培养不出感情来嘛。

    让卫国公没想到的是,四个孩子去参加考试,三个都过了,只有小儿子不合格。

    “这事儿不能怪明渐,国公爷要怪就怪我,我是个不识字的,不能教孩子念书,好不容易找了个认字的丫头,也没把孩子教好。都怨我一样都是国公爷的儿子,世子和二少爷能考上,明渐也该能考上才对,是我耽搁了孩子。”

    胡姨娘对付卫国公已经琢磨出来一套程序,不能哭哭啼啼,国公爷就烦别人哭,但也不能语气强硬,说话要柔柔的,但要口齿清楚。

    话要顺着国公爷说,不能跟他顶着来,要往自己身上揽错,但一定得是在国公爷看来算不到自己身上的错,不能埋怨夫人,还得替夫人说话,但要永远站在国公爷的位置上。

    自己生下来的这一儿一女,在国公爷面前不需要聪明,也不需要有多厉害,但要足够可怜,让国公爷觉得没了他,这一双儿女就没了依靠。

    卫国公安慰胡姨娘也很有一套:“这事儿怎么能怪你,你别想那么多,不就是入学考试不合格,又不是去国子监念书,去京城书院上个小学而已,托人走走关系就是了,没什么大不了的。”

    卫国公府再怎么着,也不至于让孩子连个京城书院都读不了,再说了,还没念书呢就先考试,他看这学校也挺不正常的。

    既然都打算走后门了,卫国公也不光是把一个孩子塞进去,还托关系把四个孩子都安排在了最好的甲班。

    四皇子和明朗都是自己考进去的,后边两个小的是他安排进去的,不过人家也说了,每个月都会进行月考,还有期中考和期末考,三次考试排名都在五十名开外,那就会被移出去。

    连续三次成绩都排在前十名的,可以申请跳级考试,通过了就可以跳级。

    卫国公都想好了,单是看这次的入学成绩,四皇子和明朗就像是那要跳级的学生,明晰和明渐是很难留在甲班的。

    也就是说,四个孩子当同班同学的时间,也就只有这三个月。

    三个月也足够熟悉起来了,往后虽然不在一个班,但上下学的路上还是要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