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学霸图鉴

南唐学霸图鉴 > 第十八章:清明祭祀大典

第十八章:清明祭祀大典

    却说那日素帛帮薛谦挡下老博士的怒火后,便也趁书院放假回到教中,与教众们一同筹备清明祭祀大典。

    一年中最为重要的几个祭祀节日之中,她最喜欢的就是清明。

    一来清明时节天气温润,万物复苏,叶色新绿,惠风和畅,令人心情愉悦。二来清明这天,民间的男女老少都会前去踏青,整个江宁城届时便呈现出难得一见的热闹非凡景象。

    到时候她也可以乔装打扮,偷偷去凑个热闹。

    去年的清明她就这么干过,当时还拉上了皓君,二人一起换上普通人家姑娘穿着的鲜艳罗裙,头戴簪花,耳着玉珰,璎珞翠镯一应俱全,还在集市上买了个用银线绣花金丝勾边绘着玉兔图案的彩色香囊。

    那一身活泼明丽的装扮,在教中可决计不得见,当然也不能被师父发现,所以这一整年她都小心翼翼地将其压在了箱底,没有机会穿,并决心今年一定要再拿出来穿一次,去年没买到的江宁城名门闺秀中最流行的那款胭脂也一定要买到,想着想着,对即将到来的清明便更加期待起来。

    穿行在三清教总坛,众人见到她,纷纷唤着“圣女长安”并停下手上的活计,端正站好,行大礼。

    素帛竟然觉着这景象略为陌生,这才意识到一转眼自己已经在书院度过一个多月了。比起教中的枯燥乏味井井有条,除了这句话几乎没人同她多说什么,大家走路无声,忙碌起来安安静静,书院生活确实要别开生面得多。

    一想到别开生面,就想到了翻篱笆的许靖,用她当挡箭牌的薛谦,和神神秘秘地点燃了银子的煦和……素帛赶忙摇摇头,把他们的形象从脑海里赶出去,专心走路。

    忙碌的人群中,有的在准备祭祀大典上所用的各式道具,有的在布置祭天台。搭上木架,刷漆绘画,或是摆好鼓乐,以备演奏。鹿角形状的细高烛台和绣着仙鹤图案的白绸从一百八十级台阶上一直铺展到山门。

    她留意到有两个护法正在搬运香炉。这种特制的香炉将会放置在祭天台的四角,里面特制的燃料燃烧时升腾起大量白色烟雾,以营造仙风道骨的效果。

    到时候素帛就会在烟雾中跳祭天的舞蹈。

    说实话,挺呛人的。

    有时她甚至觉得,之所以要戴着面纱跳舞,不是为了陌生与神秘感,主要是怕被呛到晕倒,影响仪式的进行。

    想到白烟,便又想起了那天煦和给她看过的,燃烧着耀眼白光的“银箔”。若是用上这一特技,效果岂不更加绚丽,还不呛人?

    素帛想着想着,被自己居然会有这种想法本身惊到了,猛地一拍脑门,懊恼不已。拍完又意识到失态,赶忙恢复镇定,偷偷用眼角的余光四下打量一番,确认没人注意到自己刚才一瞬间的惊慌,才若无其事地走进神庙,把自己拟好的一份祭祀当日人员调配的名单交与国师审阅。

    往年这些大小事宜都是由大师兄长清负责,但是国师说长清大病初愈,不宜过于劳心伤神,便教她分担了部分工作。

    突如其来的任务支使得她措手不及,又不好经常叨扰师兄什么问题都跑去请教,只好自己查阅资料费心琢磨。好在先后修改了两遍,国师终于点了头。

    忙碌中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就到了清明当日。

    皇帝皇后和文武百官天还没亮便在宫门前集结,早在三更天前,已有专门的侍卫队清理过从皇宫门口到东边城门之间的青龙大街的街道,并在临街的房檐下挂好了灯笼。

    浩荡的仪仗便在薄雾笼罩下一团团昏黄的灯光之中穿城而过,算准时间,于东边的天空刚刚显露出鱼肚白的一刻来到三清教总坛所在的山脚下。

    早有三清教的掌灯弟子在山门等候,引着在此处下了御辇的帝后与百官走向神庙,携带兵器的御前侍卫需把兵器卸下才可随行。

    而后帝后一路进入神庙中祭拜众神,百官则先行一步到神庙后方的祭天台等候。

    天光大亮的时候,站在祭天台中央的素帛便以冉冉升起的金乌为背景,跳起了祭天的舞蹈。

    祭天坛下,帝后带领着百官跪拜,两侧则有敲击编钟和磬缶、弹拨箜篌与琴瑟的教众为她演奏自古流传下来的乐章。

    那是一种节奏缓慢庄重,舞步大气典雅的舞蹈。古朴苍劲、大气磅礴的金石之声中,白衣少女时而步伐有力,时而旋转轻盈,模仿着星宿运行的轨迹踏步。雪白的大袖与披帛伸展向天上,呼唤着春风雨露降临,清洁天地,明澈万物,洗净一切污浊,迎来新生。

    这舞蹈教中包括国师在内的历任掌教都跳过,烟雾朦胧中看不清舞者的容貌。那人是男是女女,是老是少,都不重要。一切有关个人特质的概念,甚至人这一身份本身都被隐去了。戴上面纱,跳起舞蹈的,只是沟通人与神的使者。

    白雾袅袅,萦绕在她的身旁,四周弥漫着一股混有檀香的香料燃烧后的浓重香气。

    若有人抬头看去,恍惚间,当真会以为自己透过那跳舞的祭司看到了神的模样。

    曲终,舞罢,日高悬,云尽散。

    没人说得清为何清明时节雨纷纷,举行祭祀的这天早上,三清教总坛却为何总是天晴。

    而后天子代表万民,屈膝在国师面前,献上自己一滴赤诚的热血,滴在圣水里,并接过国师用这圣水淋过的柳枝编制成的冠冕,带回去供奉三日,仪式就算完成了。

    寻常百姓这一日不得进山,见不到这般庄严的场面,但是他们也会在天亮前争先恐后地到其他神庙去拜祭。同样可以从教众手中领到象征着天清地明万物复苏的柳枝,带回去插在自己家中祈福。大家生怕去晚了领不到,起得不见得比祭天坛前这些人晚。

    真正的热闹则要等到晌午过后才开始。

    到时候不管天晴还是下雨,江宁城都将迎来一年中除了年节以外最热闹的集市。穿着桃红柳绿衣裙的俏丽少女,潇洒持扇的英俊少年郎也会随家人一同出来赏花踏青,逛街赶集。

    毕竟是春暖花开时节,街上的色彩可比除夕的时候丰富多了。

    而三清教总坛所在地,满山皆是苍松劲柏,一年四季也就只有绿色深浅的差异,着实无趣。

    素帛趁国师还要给帝后和朝中重臣讲经说法,赶紧溜了出去,招呼皓君同自己一起下山踏青赶集。

    可是皓君不大愿意,去年去了一次,一整天都提心吊胆,生怕被人发现,玩得一点也不开心不说,还接连好几天都后怕不已。

    素帛好说歹说也没说动,最后皓君看她眼巴巴的样子实在可怜,只好表示自己不能跟她去,但是可以帮她在教中打掩护。

    素帛一想,倒也是个好主意,便美滋滋地换好早就准备好的衣裙,披了件不显眼的皂色斗篷,混在先行离去的百官之中下了山。

    待到进城之时,沿河两岸和河道中的画舫上早已聚满了赏花踏青的男女。即便碍于礼教,年轻男女不得单独私会,都有父母看管奴仆相随,也阻挡不了姑娘眼波流转朝英俊的郎君眉目传情,和郎君们用炽热的目光打量姑娘的热情。

    素帛在旁边瞧了一会儿,一个看起来有点眼熟,好像是书院中一个经常与何碧成走得很近的李姓学子的男子,一直盯着河对岸杏花树下一辆未落帘的车中的姑娘。

    那姑娘看起来也就十三四岁,豆蔻初开的的模样,生了一双清灵可人的眸子,娇艳欲滴的丹唇,娇小玲珑的身段隐藏在鹅黄色的衣裙下,仿若骄阳下绽放的杏花一般好看,正一边与母亲赏花吃茶,一边不时往他的方向若有若无地瞟上一眼。

    李郎几次欲言又止地想要问问姑娘来自哪户人家,都碍于人多眼杂不好唐突而作罢。

    他不急,素帛看得都着急,恨不能冲上去催俩人快些把话儿说,别在那儿磨磨唧唧地看来看去了。

    但是无论身份和礼法都教她管不得此等闲事,只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地摇摇头,玩自己的去了。

    时间有限,还要趁天黑之前溜回去,她便先在脑海中将今日的行程盘算了一番。首先要去买那款惦记已久的胭脂,因着胭脂里用了特殊的花瓣做染料,数量不多,去晚了怕是又买不到了,然后再买个糖饼吃着逛集市也不迟。

    规划好路线之后,素帛便在路边寻了个店家,把斗篷托付给小二代为保管,欢欢喜喜地朝胭脂铺子去。

    没想到走到半路,一片人群的叫好声吸引了她的注意。

    周围摆摊的商贩很多,唯独此处聚了一堆人,还有人络绎不绝涌去。素帛不由放慢脚步,好奇这一摊贩究竟有何特别之处。终究按捺不住好奇的驱使,暂时压制了买胭脂的冲动,也凑上前去。

    身姿灵巧的她挤来挤去终于找到一个靠前的位置,只见人群中有两名男子,自称兄弟,有祖传秘术,十分了得,其中一种便是可用法术保持火焰不灭。

    他们身边有一圆桌,桌上放了一个铜盆,里面正燃着一团火。

    他们先对着火盆念了一通莫名其妙的咒语,再用嘴吹、用水泼,火焰纹丝不动地燃烧得格外坚挺。

    而后为了增加可信度,又招呼围观群众亲自上来试试。

    有不信邪的人去了,为了求证水里有没有被动手脚还特地喝了一口。水是真的水,火焰也真是一副任尔东扇西吹我自岿然不灭的姿态。

    人群中一片啧啧称奇。

    素帛看着铜盆里那顽强招摇的火焰,若有所思,仿佛想通了对方是用了什么技巧,但是又说不太清楚。

    正当她梳理思路之际,听到身边一个嗓音清脆的少女惊叹道:“太神奇了。”

    接着,一个熟悉的声音不屑地应了句:“有什么神奇的。”